欢迎来到山村网

学书法要想“出帖”,有一种成熟的风格,全在这四个字

2019-02-01 22:20:27浏览:242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如何做到意在笔先?那要明晰何为笔意。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容易悟到,所以我简单举例解释一下,达者自通。笔意,古人评某作品

如何做到“意在笔先”?那要明晰何为“笔意”。

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容易悟到,所以我简单举例解释一下,达者自通。

笔意,古人评某作品时常说“此作深得某家笔意”

所以笔意的第一层意思就出来了意指某种风格,或者用笔的节奏规律等。

王僧虔的《笔意赞》曾说“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这第二层意思,就是“心手达情”,这个“达”字很重要,是要表达内心的一种感受,意境,这是“笔意”。

“笔意”说

其实上边两个解释就已经解释清了何为“笔意”,书法蛮有意思,大多数抽象的概念,都有不止一种解释,而且理解会随着水平的提高而加深,所以大多数概念都有“一层深”“一层浅”的意思。

如“笔意”说书风或用笔则为表,说“心态情绪”则为里。

二者是一个顺序,先有表才能有里,如临帖之后有法,有法之后可放浪而不失规矩。

这就有意思了。

说“笔意”,则又回到了临帖上,其实书法中大多数概念,都是需要临帖来表现和体会的,“笔意”也不例外。

我前几篇文章讲过笔势,讲过阴阳,审美等,但是对于“笔意”这个需要最先掌握的概念,还没有细说过,今天来细说一下。

从临帖中学“笔意”

​都说书法要临帖,那临的是什么呢?

初学“临其形”

小学“解其法”

大学“得其神”

这是临帖的三种高度,大多数人都是在学其“形”,而后学其“法”。前两层很容易理解,就是通常讲的法度嘛,字法笔法。

那“神”是什么?

“神”就是心境,古人一幅作品中,通过笔法,字法,连带呼应。轻重变化等表现的“心态”。这就是“笔意”的深层解释“心手达情”。

“笔意”就是通过用笔结字的变化,来表现出的心态的变化。所以能在《兰亭》中看到一种欢畅放浪的用笔,能在《祭侄稿》中看到悲愤的情绪。

“笔意”在书家看来,就是“表达情绪”的过程。

而在学习者看来就是“学习表达”的过程。

最高级的临帖是什么样的?

是像吗?是通过千万次的临习去体会古人的书写状态!

得兰亭笔意,就是写出了一种宽松欢畅的感觉。

祭侄稿笔意,就是轻重变化大,行笔节奏起伏大。

去体会古人书作中的心态,化而为己用,这就是“学会表达”的过程。

体会到了古人的书写状态,可以说这本帖就临到位了,临精了,用这种状态去写字,写什么都像古人。如果用活了,那古人的东西就是自己的,这算出帖了。

如临精了《祭侄稿》,怀着一种悲愤的心情,写《兰亭》文章都会写的起伏非常大。

这是临帖的作用。

学古人,形只是其次,关键是学习古人的提按节奏,轻重变化这些内心的东西。

没有多少人在悲愤的时候还能如兰亭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写一篇作品。大多是以一笔书来表现,墨也是到干枯之后才蘸墨。

一本帖,只有临到贴近原作者的书写状态,并且熟练掌握这种状态,才算学到家。

好了,到了这里可以解释“意在笔先”了

“意在笔先”,关键是“意”在先。

所谓“意在笔先”,是什么呢?

“意在笔先”其实是一种创作之前的必备状态,比如,这幅作品想营造一种什么感觉?

王羲之《提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乾研黑,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简答说:意思就是今天创作想写什么,想写成什么样,心里要有数。

每作一横,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勾,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如心态固定,则“意”就是思考布局结字一类的技巧,以技巧去营造一种整体风格,体现心境。

如没想技巧,只有一种大体想要的风格,有一种心态。比如看了《满江红》很悲愤,就像要一种很悲愤的通篇效果,那“意”就是一种心态,以这种心态去表现技巧。

在创作之前,你想让作品或单字或通篇,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形态,表现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意在笔先”。

那如何做到“意在笔先”?

好吧,有要回到“意”这个状态上了。

书写之前要有“意”,要有思考。

那为什么临帖呢?

临帖就是为了学“意”,肚子里要有墨水。如果只临一本帖,只死记形,那就不用考虑意在笔先了,因为肚子里就一口水,就只能用这个。

创作是一种“营造”

就是把“没有”变成“有”

把一堆零散的单字,合理的组合成一篇作品,并且表现出一种心态。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写作品之前都很快乐或者很悲愤的心情。

所以自己“营造”就很关键。

一个字,平稳了写是什么样的,放开写是什么样的,在作品中要小一点,该如何写,在作品中需要长一点,要怎么写。

这就是“临帖精”“临帖广”的重要性,一定要肚子里有墨水,才能做到“意在笔先”。

如果肚子里没墨水,那王羲之写不出“十八个不一样的之”

一个有些书法基础的人随便写写看,是否能写出五种变化?十种呢?

一个“二”就两笔,能学出多少种变化?用哪种变化才能在整篇作品中表现的不突兀,最和谐?最能表现出想要的效果?

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当水平到了,出帖了。意在笔先就可以如同王羲之一样思考了,不用考虑某一家,用什么风格,因为已经自成一格了。如没出帖,还在学习阶段,就要懂各家“笔意”化为己用。

“意在笔先”和“笔意”是一个先后的概念。

先学古人“笔意”积累,学习多了之后创作之前要考虑成品的样子,这就是“意”,考虑好了之后写,写出的字到位,节奏心态符合前人,则是得了“笔意”。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初学书法,最好这么做!

上一篇:

田老师说学书法的都要会异体字,楷书书法异体字集锦收藏版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 网站客服

    法定工作日

    8:30-17:30

  • 微信扫描关注

  •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