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的一门艺术。
有法可依,讲的是古今书法家经过长期的书法实践,已摸索、形成一系列法则。这些法则是为大家共认的,行之有效的。有法可循,即我们可以根据前人长期摸索、探索而形成的理论结晶——字、书法作品及组成字的部件:偏旁、部首、甚至点画;不妨顺藤摸瓜,沿着其构字、构成作品的思路,寻找或探索其重要的方法、法则。
法则很多,其中布白布黑、用疏用密,历来为古今书法家所重视,是诸多法则中的又一重要法则。
3月8日的“六十学艺”从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讲解了书法的黑白与疏密。这期,我们继续从汉字的间架结构深入讲解。
汉字的间架结构,十分讲究布白布黑、用疏用密。
1、左右结构:
⑴左疏右密,左白右黑。左面的偏旁笔画少,则疏则白;右面的笔画多,则密则黑。如:僧、清、德、撰、禮,等等。(用繁体字有时更能说明问题。以下有时会用到繁体字,望谅解。)
⑵右疏左密,右白左黑。右面的偏旁笔画少,则疏则白;左面的笔画多,则密则黑。如:断、则、教、耘,等等。
2、左中右结构:左右疏中间密,左右白中间黑。兩边笔画少,则疏则白;中间笔画多,则密则黑。如:街、御、徽、識,等等。
2、上下结构:
⑴上疏下密,上白下黑。上面的笔画少,则疏则白;下面的笔画多,则密则黑。如;不、有、家、矣,等等。
⑵上密下疏,上黑下白。上面的笔画多,则密则黑;下面的笔画少,则疏则白。如:犁、集、其、想,等等。
3、上中下結构:
⑴上下疏中间密。上下笔画少,则疏则白;中间笔画多,则密则黑。如:蒸、真、無、慈,等等。
⑵中间疏上下密。中间笔画少,则疏则白;上下笔画多,则密则黑。如:茶、贵、學、崇,等等。
还有其它形式的结构。无论哪一种结构,都十分讲究布白布黑用疏用密。这样,就构成了艺术品汉字的多种构图方式。正因为有了如此多的构图方式,汉字才会以千变万化的艺术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幅幅放大了的汉字,就是一幅幅艺术作品。近几年,中国(包括台湾)、日本,每年征集用得最多的汉字,就是以艺术品形式发布的。这是东方特有的艺术,也是汉字魅力所在。
最后,我们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及王献之的《中秋帖》三篇名帖来看一下,古代书法大家是如何布白布黑、用疏用密的。古代书法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布白布黑、用疏用密有十分高明之处。有的是作者当时有意为之,有的是在书写时水到渠成、自然天成,这是书法家长期书写中书写经验所致,尤为可贵。一般讲来,上乘的作品,必然有上乘的布白布黑、用疏用密。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被后世尊称为“书圣”。其书法作品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尽善尽美”的象征。其作品值得称道的地方甚多,今就其中布白布黑之处进行探讨。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及王献之的《中秋帖》三篇名帖,一同被清乾隆皇帝收藏于紫禁城养心殿三希堂。是精品中的精品。不妨就从《快雪时晴帖》研究起。
清代乾隆时期书画家蒋和在《书法正宗》一书中说,“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内之布白。”
蒋和还说:“章法之妙,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此句中讲的“实处”,就是布黑处,布密处;“虚处”,就是布白处,布疏处。三种说法,同一内容。顺便交代一下。
先看《快雪时晴帖》中的“字中之布白”:“羲”、“想”、“果”、三字,下半字笔画少,布白布虚。“快”、“时”、“晴”、“佳”、“阴”、“张”、“侯”七字,右半笔画多,右半字布黑布实。
再看“逐字之布白”:“羲之”、“顿之”,上字密下字疏;“佳想”、“安善”、“未果”、“山阴”、上字疏下字密。(凡举例,皆以原作竖写为准。)
再看“行间之布白”:《快雪时晴帖》,纵看总看共九行:四行文字,五行空白(连两条边)。《快雪时晴帖》布局多么像在稻田里插秧:一行虚,一行实。稻排列整齐、舒服,看的人也舒服。书画家的灵感多来自大自然,又高于大自然:书法作品的布白,最忌的是均匀分布。此幅高明之处在于“山阴张侯”四字移于左下方。“山阴张侯”上下左右留下了大片空白。使整体黑白布局产生变异。打破了一行白一行黑的死板格局。使一行行文字排列长短参差。这样,使布实处的正文成了两行半。而“两行半”、“三行半”,成了后人效仿的一种既舒适又典型的格式。接着局部看“行间之布白”:两行半文字中左右顾盼,如上半段第一行“羲之顿之”,与第二行“安善未果”;第二行“安善未果”与第三行“羲之顿之”,都是实与虚,虚与实相呼应。下半段第一行“时晴佳想”,与第二行“力不次王”,也是密与疏相顾盼。
再整体看:“山阴张侯”上、左、右,大片空白,真是“疏处可以走马”。而两行半文字或密或疏、或急或缓,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也真是“密处不使透风”。
《快雪时晴帖》,或行或楷。笔法圆劲古雅。就布白布黑、用疏用密而言,也堪称典范。难怪乾隆皇帝要将此篇列为“三希”之首。
【历代书法家作品www.shancu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