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行书欣赏

2019-02-08 18:10:45浏览:316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近于楷者称行楷,近于草者称行草。行书的用笔比楷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近于楷者称“行楷”,近于草者称“行草”。行书的用笔比楷书的“活泼”,比草书收敛,快写易认,章法讲究参差变化。历代行书大家举不胜举,最著名的有王羲之王献之李邕颜真卿杨凝式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颊、董其昌等等。  王献之《地黄汤帖》  《地黄汤帖》,又名《新妇帖》,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行草书作品。现存墨迹是唐人摹本,晚清时流入日本。此帖特点是:  1.用笔外拓,取势洒脱,笔画圆腴而纵逸。  2.整幅字富有节奏感 【名家书法讲座www.shancun.net】,开头落笔速度较慢,写得凝重端稳,“服”字以后,逐渐放开,到第二行笔画连绵婉曲,提按自然,轻重变化,充满韵律感。  3.墨色浓淡、枯润相间,全帖具有散朗舒展的特点。 

王献之《地黄汤帖》

  李邕《李思训碑

  《李思训碑》,俗称《云麾将军碑》,唐代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原碑现藏于陕西省蒲城县。此碑为世人所推崇,是李邕传世书作中的精品。其特点是:

  1.笔画以方为主,挺拔细瘦,劲练峻利。落笔沉着而又流动,笔力雄健,顿挫起伏处奕奕动人。

  2.字形左低右高,结体欹侧拗峭,神情流放,傲岸多姿。

李邕《李思训碑》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宋代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乌台诗案”的牵连而被贬黄州,写下了《寒食诗》二首。这两首诗,诗文和书法都是他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尤其是书法成就特别突出,人称“天下第三行书”。其特点是:

  1.点画自然,用笔多变,除中锋外,巧妙运用侧锋,笔锋侧入纸,转折处按得很重,并快速地一转而过,产生刚劲锐利的侧笔效果。

  2.字形偏扁,欹侧变化,主要表现在横画向右上角仰视,竖画向左下角倾斜。

  3.结体疏密有致,收放自如,如“年、中、带、纸”四字的悬针竖伸展舒放,显得豪放爽直。另外,字的大小对比明显,随着书写者感情的起伏波动,表现出不同的节奏变化。

  4.其书肉丰骨美,凝重豪放。帖中粗笔浓墨,既有颜书的雄浑丰润,又有李邕的劲健流放。全帖自首至尾,一气呵成,抑扬顿挫,淋漓痛快。整篇作品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而又生动自然。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是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广泛吸收传统营养后自成一家的代表作,书于38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米芾书法以行书见长,其书倜傥纵横,跌宕多姿,充分流露出一种所向披靡、目空一切的神气。苏轼赞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蜀素帖》风格明显,且字数较多,因而历来都视为临习米芾行书的极好范本。其特点是:

  1.点画灵活飞动,用笔精到,变化无穷,中锋和侧锋、藏锋和露锋交替出现。横竖笔画大多重入轻放,以侧锋重按起笔,然后调整为中锋,行笔迅速,显得痛快淋漓。平捺、竖钩等笔画也很有特色,如“连”“远”“游”等字的平捺,形状如同一条船。各字的点画波挑,以及点画波挑之问的过渡连接,都写得提按起伏,自然超妙。

  2.从字的姿态看,大部分都向着左上右下的方向倾斜,在欹侧中打破结构的平衡均衡,增强了动态感。另外,字形修长,给人一种俊秀、洒脱的美感。

  3.字的结体争白造险,即每个字都有一块较大的空白处,使疏处更疏,密处更密,从而加强了字的险势。

  4.米芾称自己的字是“刷字”,就是说他写字笔法多变,笔力劲健,挥写自如,奔放劲利。书写时行笔迅捷酣畅,八面出锋。这是米字的独特风格。

米芾《蜀素帖》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书法练习指导三年级上册 第3课 书写姿势及用笔方法

上一篇:

书法练习指导三年级上册 第5课 垂露竖、悬针竖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