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字立形,取势横阔
《金刚经》虽然不具有“蚕头燕尾”的特征,但波磔分展,字形以宽扁为主,隶意突出。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字形较扁的单字在《金刚经》中占了绝大多数,且主体部分多符合黄金分割率,因此看上去稳如山安。如“我”字窄长, “付”字宽扁,“多”字欹侧,“善”字端庄等。




6.笔画增省.不拘一格
《金刚经》在楷、隶之间,却又兼备篆意,构字中大量运用了笔画增省的俗体字。俗体字是流传于民间的不合规范的习惯性汉字形体。与正体字相比较,俗体字往往改变笔画或更换偏旁,还有的是生编硬造的字。在《金刚经》中,这类字不少,如“量”字多用了三笔,“触”字省了一撇,而“无”字用了简化字, “足”字颇有草意.“他”字用了耳刀旁等。
7.正欹互用,静穆虚和
《金刚经》中左右结构。酌季,凡各部无相碍者一般各自居正构字,有相碍者则避让有致。如“卫”字,左中右三部结构互不相犯,处理得相对独立。个别字为达到灵动效果,大胆地运用了欹侧之势,各部之间欹侧自生,别有情趣。如“复”字在左竖外展的同时,右部左欹,且用行书笔意极力张扬,使得该字空灵虚和。
8.主笔单字。时有张扬
在《金刚经》中,个别字偶尔出现重按的精重之笔,极富视觉冲击力。这些数量不多的有着特殊意味的字,在整部刻石中不但没有不和谐之感,反而颇具装饰效果,如“受”字。也有的单字从章法需要出发,极力重按或放纵,在整篇布局中十分醒目,如“一、心”二字。
9.开合聚散,俯仰向背
《金刚经》吸收了行书、草书的结体技巧,在单字的点画和结构处理上较多地表现为开合聚散与俯仰向背,这使得它在庄严、肃穆中又不乏灵动、飘逸。如“德”字,左右部分的安排总体上是相背的,而右部中间“口”框的左右两竖又是相同的。
10.轻重搭配,对比强烈
《金刚经》中的单字,若是左右结构,不少表现为左轻右重,如“何”字;有的则相反,表现为左重右轻,如“取”字。上下结构的字中,一般表现为上轻下重,如“是”字。即便是独体字,其结构也有轻重对比。
《金刚经》章法特点
《金刚经》章法属于纵有行、横无列一类 【历代书法名家书法家www.shancun.net】,每一个字的大小基本整齐,右,偶有忽大忽小的字点缀其间,大的70多厘米,小的30多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