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玺印 东汉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为止,历十二帝,享祚195年。刘秀立国,除三公之官不废莽制外,一切典章制度皆复西汉故事,印制也应弃莽制而复汉家旧仪,重新厘定百官印信,这在《东观汉志》、《后汉书·舆服志》中都有表述。但与西汉相比,很少有武帝元狩四年、太初元年那样对印章作制度上的规定,印文风格、钮式的分期标准也不十分明显,罗福颐先生认为“这时期的官印无特殊标识,只有用印文官职,证以文献的记载来断定(时代)”。不过,近两百年的时间跨度,仍会有其演变发展的痕迹,这里将东汉大致分为前、后两期。东汉前期从光武帝建武元年至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后期或可称东汉中晚期,从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至汉献帝末年(公元220年)。 (一)东汉前期 1.官印 东汉前期官印,首先要提到著名的“三金一银”。所谓“三金”指的是1954年陕西阳平关出土的“朔宁王太后玺”(图2.3-83)龟钮金玺、1981年江苏邗江甘泉出土的“广陵王玺”(图2.3-84)龟钮金玺、1784年日本九州志贺岛(今福冈县志贺海滨)出土的“汉委(倭)奴国王”(图2.3-85)蛇钮金印,这三枚金印都可与古代文献相印证,“一银”指的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琅邪相印章”(图2.3-86)龟钮银印。 “朔宁王太后玺”出于建武初年的割据政权,但制作精美,篆法纯正,布局得体,同新莽印风很接近;“广陵王玺”与“汉委奴国王”皆可从文献考证确切颁赐年代,“汉委奴国王”制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广陵王玺”仅晚其一年,二印 同为金质,大小相同,文字风格近似,连钮上的鳞状鱼子纹格也十分相似,以致有人怀疑是同一工匠所造,遂有姊妹金印之说;“琅邪相印章”为东汉初琅琊孝王亲的国相所用印,钮制极为精巧,龟腹下穿一环,以便佩带。这四方印所用质料为金银,没有锈蚀,皆用刀刻而成,笔道刀痕极为清晰,连运笔的顺序、运刀的方法都可分析得出。① 东汉前期其他官印还有“强弩军市长”(图2.3-87)、“琅邪医长”(图2.3-88)、“太医丞印”(图2.3-89)、“槌官丞印”(图2.3-90)等,其中“强弩军市长”印,笔势圆转自然,但用笔方起方收,虽为军中用印却一丝不苟,已开东汉晚期方峻一路印风。 这里还要提到汉时赐给少数民族的官印,西汉有“越青邑君”(图2.3-91)、“南越中大夫”等,新莽所授少数民族印已见前文,东汉授少数民族的官印见于著录和流传的最多,尤以赐匈奴之印为大宗。由于匈奴无文字,故中原所赐印章也可反映汉朝印制及印章风格。现所见匈奴的玺印全部是东汉时赐给南匈奴的,主要 有两类,一类是音泽的匈奴语官号,格式是:汉匈奴+部落名+官名,如“汉匈奴恶逋姑夕且渠”(图2.3-92)、“汉匈奴呼卢訾尸逐”、“汉匈奴姑涂黑壁耆”等,其中“且渠、尸逐、耍耆”为匈奴官名,如“且渠”是匈奴二十四长之一的异姓大臣,“姑夕”是部落名,“恶逋”是左、右之类修饰“姑夕”的词;另一类是汉语官名,如亲汉君、率善、率众、破虏等长书法爱网www.shancun.net,以及邑长、仟长、佰长等,如“汉匈奴归义亲汉长”、“汉匈奴破虏长”等。其他少数民族赐印有“汉保塞乌桓率众长”(图2.3-93)、“汉鲜卑率众长”(图2.3-94)、“汉率善羌长”(图2.3-95)等。这些少数民族赐印,一般字数较多,丰富了汉印的风格品类。①参见删晓陆:《“汉委奴闻王”玺与“广陵王玺”的铸、雕比较》,《东南文化>1992年第2期。
从上述东汉前期印可以感觉到,同西汉晚期、新莽时期的印文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印章呈正方形,印文为规范的缪篆,字形不论长短皆方正,笔画匀齐工整,镌刻精致,风格平正厚重,有汉以来中兴气象而未见衰颓之表现。在章法构图上,已不同于西汉印文与边框距离一般较远的处理方法,而开始冲边就笔构形,如“琅邪相印章”。一些常用印文如“王”字,不同于西汉的上面两横靠得较近,而是三个横画距离较为均匀,但中间一画仍偏上;“丞”字的末笔横画开始平直作;“尉”字不同于西汉的下部火字四画末端齐平,此期“火”字两边的短竖开始变短上提,并一直流传到魏晋。
2.私印
现有谱录中的东汉私印,多数属于东汉后期,考古发掘所获的东汉私印不多,能确定为前期的为数更少,这里仅举以下数例,“郭延年印”(图2.3-96)铜印、“孟莞之印、孟凳、伯口”(图2.3-97)铜质辟邪钮三套印、“宋佘信印”铜印等。此期的
私印一方面钮制工艺提高,能铸造工艺要求较高的三套印,另一方面印章的镌凿有些草率,篆法也有不太讲究的趋势,笔道也日见方直,圆浑厚重的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