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玺印 东汉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为止,历十二帝,享祚195年。刘秀立国,除三公之官不废莽制外,一切典章制度皆复西汉故事,印制也应弃莽制而复汉家旧仪,重新厘定百官印信,这在《东观汉志》、《后汉书·舆服志》中都有表述。但与西汉相比,很少有武帝元狩四年、太初元年那样对印章作制度上的规定,印文风格、钮式的分期标准也不十分明显,罗福颐先生认为“这时期的官印无特殊标识,只有用印文官职,证以文献的记载来断定(时代)”。不过,近两百年的时间跨度,仍会有其演变发展的痕迹,这里将东汉大致分为前、后两期。东汉前期从光武帝建武元年至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后期或可称东汉中晚期,从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至汉献帝末年(公元220年)。 (一)东汉前期 1.官印 东汉前期官印,首先要提到著名的“三金一银”。所谓“三金”指的是1954年陕西阳平关出土的“朔宁王太后玺”(图2.3-83)龟钮金玺、1981年江苏邗江甘泉出土的“广陵王玺”(图2.3-84)龟钮金玺、1784年日本九州志贺岛(今福冈县志贺海滨)出土的“汉委(倭)奴国王”(图2.3-85)蛇钮金印,这三枚金印都可与古代文献相印证,“一银”指的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琅邪相印章”(图2.3-86)龟钮银印。
从上述东汉前期印可以感觉到,同西汉晚期、新莽时期的印文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印章呈正方形,印文为规范的缪篆,字形不论长短皆方正,笔画匀齐工整,镌刻精致,风格平正厚重,有汉以来中兴气象而未见衰颓之表现。在章法构图上,已不同于西汉印文与边框距离一般较远的处理方法,而开始冲边就笔构形,如“琅邪相印章”。一些常用印文如“王”字,不同于西汉的上面两横靠得较近,而是三个横画距离较为均匀,但中间一画仍偏上;“丞”字的末笔横画开始平直作;“尉”字不同于西汉的下部火字四画末端齐平,此期“火”字两边的短竖开始变短上提,并一直流传到魏晋。
2.私印
现有谱录中的东汉私印,多数属于东汉后期,考古发掘所获的东汉私印不多,能确定为前期的为数更少,这里仅举以下数例,“郭延年印”(图2.3-96)铜印、“孟莞之印、孟凳、伯口”(图2.3-97)铜质辟邪钮三套印、“宋佘信印”铜印等。此期的
私印一方面钮制工艺提高,能铸造工艺要求较高的三套印,另一方面印章的镌凿有些草率,篆法也有不太讲究的趋势,笔道也日见方直,圆浑厚重的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