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其题跋上的时令称谓也非常丰富,有月令、季令、节令之分。 1.月令,是对每一个农历月份的称谓。 一月通常称:正月、端月、初月; 二月通常称:仲春、仲阳、如月; 三月通常称:暮春、末春、晚春; 四月通常称:孟夏、首夏、初夏; 五月通常称:仲夏、超夏; 六月通常称:荷月、季月、伏月; 七月通常称:孟秋、初秋、新秋; 八月通常称:仲秋、正秋; 九月通常称:季秋、晚秋、暮秋; 十月通常称:孟冬、初冬、上冬; 十一月通常称:仲冬、中冬; 十二月通常称:季冬、严冬、残冬。 2.季令,是对春、夏、秋、冬四个季度的称谓。 春季通常称:芳春、青春、阳春、三春、九春; 夏季通常称:三夏、九夏、朱夏、朱阳; 秋季通常称:金秋、素秋、商秋、三秋、九秋; 冬季通常称:寒冬、三冬、九冬、玄英、安宁。 或简单用孟、仲、季来确定每季上、中、下三个月,如一月,即孟春。 3.节令 【书法字典www.shancun.net】,是对各种节气的称谓。 正月初一称:春节、元日、元旦、元辰、元春等; 正月十五称:灯节、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等; 二月初一称:中和日; 三月初三称:重三、上巳、三巳,上除、节令等; 五月初五称:蒲节、端午、午日; 六月初六称:天贶节; 七月初七称:星节、七夕; 八月十五称:中秋节; 九月初九称:菊花节、重阳; 十月十五称:下元; 十二月三十称:除夕、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