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秦汉书法 公元前17世纪的殷商,产生了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西周、春秋和战国时代篆书进入高峰。秦朝(前221一前206)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及隶书,使小篆最终定型,隶书发展。汉朝(前206_220)隶书鼎盛,章草也很快发展成熟,今草、行书和楷书逐渐形成。 商周秦汉时期以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在实用功能和审美情趣的催发下,字体演进推动着书法发展,最终在汉末形成了对“翰墨之道”的专门追求。 一、商周秦书法 商、周、秦时代的字体主要是篆书。广义的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的篆书主要是指大篆和小篆。 (一)甲骨文——书法之初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兽骨、龟甲上用以记事的文字。1899年为学者王懿荣发现,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遗址,又称“殷墟文字”、“占卜文字”。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单字约5000个,可识者约1700个,已具备了书法的一些基本要素(笔法、结体、章法)和风格(粗犷或精细、秀雅或雄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甲骨文是贞人以青铜刀刻写为主,运用冲刀刀法,刀法流畅,直线居多。线条有尖圆、粗细之分,锋芒明显,光洁利落,形成了一种瘦硬刚劲、质朴错落、总体对称、局部变化的独特风格(图2—1)。2006年7月,安阳殷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金文——青铜时代 金文起源于商代早期,盛行于西周。早期的金文象形性强,近于图画。商末始有较长的纪年铭文。周初的铭文笔画中间粗重,两头尖锐,或有明显的捺刀形状。西周后期,笔画粗细均匀而两头浑圆;春秋中后期,笔画变细而字体加长。金文单字约3500个,可识者十之六七。 西周_(约前12世纪一前771)是青铜器铭文的鼎盛期。青铜古称“金”。“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铭文,以钟鼎居多,又称“钟鼎文”、“青铜铭文”。习惯上把刻成的凹进去的I纠文称“款”,铸成的凸出来的阳文称“识”,故金文叉叫“钟鼎款识文”.南于金文是先用笔写在毛胚上,再进加行铸刻,所以点画饱满有象形之美,线条浑厚有曲线之美,结体密丽有古雅之美,章法自然有金石之美。其中《大盂鼎》、《散氏盘》( 图2—2)、《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
(三)石鼓文——石刻之祖
石鼓文(图2—3)又称“籀文”、“猎碣文”,是春秋晚期(最新的研究表明是周景王二十年,即公元前525年)刻在十块鼓形花岗岩上的文字。内容为四言古诗,诗风类似《诗经》。原文684字,现存32l字,可辨者273字。石鼓文是先秦石刻文字中的杰作,线条已完全符号化,中锋行笔,笔力圆融而深劲,布白匀称而生动,气韵浑穆而高古,集大篆之成,开小篆先河,被誉为“小篆之祖”。
(四)小篆——书同文字
小篆是篆书的一种,亦称“秦篆”。是秦统一中国后.在六围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推行的官方标准字体,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结果。小篆的特点是“篆尚婉而通”(《书谱》)。用笔为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行笔匀速少提按,转折处笔画有转无折,不露棱角,节奏平缓;笔画只有直画和弧画;结体呈纵长形,横平竖直,上密下疏,庄重典雅,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章法上纵向取势,整齐如一,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连绵贯气,寓动于静。丞相李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大书法家,《泰山刻石》、《峄山刻石》(图2—4)等均是其巍然巨制。这一刻石纪功的伟大使命,在别的文化里往往南雕刻(像希腊胜利女神)或建筑(如法国凯旋门)来完成,而在中国则用了书法。
二、两汉书法
西汉和东汉是书法发展的黄金时代。西汉的书体有金石铭刻类(汉金文、碑刻、砖瓦铭文等)和墨迹类(简牍、帛书等)。
东汉隶书定型。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萌生于战国初期篆书的手写体,成熟并盛行于汉代,称为汉隶。隶书从根本上改变了小篆以前文字的结构,成为官方的标准书体,文字学上称之为“隶变”,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两汉的“碑碣铭颂”,据笔者最新统计传世的碑版达414种以上,胜构如云,各呈其态。按风格可分为四类。其一:古茂雄强,浑穆高雅。如《西峡颂》、《夏承碑》等。其二:方整朴拙,奇峻厚重。如《张迁碑》(图2—5)、《鲜于璜碑》等。其三:端庄清秀,灵润流丽。如《礼器碑》(图2—6)、《曹全碑》(图2—7)等,这类碑刻树立了汉碑风范,数量最多。其四:舒展峭拔,豪放野逸。如《石门颂》、《杨淮表记》等,这类“草隶”风格的隶书波折最为鲜明,书丹和镌刻均泼辣洒脱,在不经意间而出天趣。号称“孔庙三碑”的《乙瑛碑》(图2—8)、《礼器碑》和《史晨碑》是隶书学习中最重要的入门范本。
汉代熹平年问出现了“书法“一词(172),产生了专业的书法理论;成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文学艺术大学——“鸿都门学”(178);汉印艺术蔚为观止,成为后世篆刻的典范。汉末由于隶书的快写与简化,又先后出现了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等书体。草书是一种追求简洁、书写率意的书体,萌生于秦而成形于汉,是隶书快写或简写的结果,也有一部分是从篆书的快写演绎而来形成的书体。它的发展遵循了章草(草隶)-今草-狂草(大草)逐步演进的轨迹。汉代涌现出了“章草之祖”史游 【历代书法家作品www.shancun.net】,并称“崔杜”的草书大师崔瑗与杜度,“行书之祖”刘德升,“体法百变、独步古今”的“蔡中郎”蔡邕,“超前绝后、独步无双”的“草圣”张芝等书法名家……各以其精湛绝伦的法书彪炳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