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魏晋至隋唐书法

2019-02-08 18:43:29浏览:884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三国、两晋、南北朝(200581)时期是书法史上极其重要的转型期。王朝更迭,群雄并起,儒

  

  三国、两晋、南北朝(200—581)时期是书法史上极其重要的转型期。王朝更迭,群雄并起,儒、释、道、玄融会,社会意识形态随之大变。笔墨的精良,纸张的推广,加上书法理论的丰富,草、行、楷等字体日臻完善。书家的观照和契悟真意流露,书家的心迹和精神本质显扬。书法表露出来的是集儒雅之美、空灵之美、自然之美、妙悟之美于一身的和谐之美,显得超逸恬淡、蕴藉风流,这就是前人所推崇的“晋韵”。这个时期出现了以钟繇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  隋唐(58l-907)是书法史上的鼎盛时期,开科取士,书学大兴;各体精备,异质同妍;巨星竞曜,雄视百代。这个时期创造了许多崭新的艺术风格:一是“尚法”的古典主义,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为代表;二是表现个人的浪漫主义,由张旭怀素等人为代表;三是体现儒家至大至刚精神的颜筋柳骨书风。唐代与东晋双峰并峙,共同构筑了书法艺术的轴心时代。  一、三国和两晋书法  (一)钟繇——“楷书之祖"  钟繇(151-230),字元常,河南颖川人,曾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五体兼善,尤以楷书擅名,传世的作品有《宣示表》(图2—9)、《荐季直表》、《贺捷表》等小楷。他的楷书用笔醇厚,结体宽博,字势略扁,微存隶意,显得“高古淳朴,超妙入神”。其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又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为“四贤”。  (二)王羲之——至尊“书圣”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出身簪缨之族、书法世家。早岁书法师从卫夫人、叔父王虞,后博览名迹,采择众长。楷法钟繇,草学张芝,隶习蔡邕。精研体势,使楷书“笔势精妙,备尽楷则”;草书“烟霏雾结,凤翥龙蟠”;行书“清风出岫,明月人怀”;飞白书“飞泉漱玉,长剑倚天”……前人把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章草、飞白都列入神品,隶书列入妙品。唐太宗更是赞为“尽善尽美”,推崇备至。王羲之以其遒媚劲健,雄秀天然的书风,集古今大成,树万世典范,创立了新体书法的最高法则,被誉为“书圣”。  传世名作:小楷《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丧乱帖》、《快雪时晴帖》(图2—10)、“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等。  

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丧乱帖》、《快雪时晴帖》

  (三)王献之——“小圣”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其书与父齐名,并称“二王”。他初学父书,后学张芝,行草书自成一体,非楷非行非草,神骏妍美,称为“大令体”。又在其父完成章草至今草嬗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改内撅笔法为外拓笔法,形成一种上下相连、纵逸豪放的草书体式,被誉为“一笔书”?著名的《鸭头丸帖》即为其代表,其笔画欹侧相生,枯润交替,圆转自如,神采飞动,而无纤毫俗尘。行草书经典还有《中秋帖》(图2—11)、《鹅群帖》,小楷代表作有《玉版十三行》等。

  最著名的“三希帖”是指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殉的《伯远帖》(图2—12)。

《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殉的《伯远帖》(

  二、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书法迥然不同,一个如杏花春雨江南,一个似秋风骏马塞北,可以用“南秀北雄”来形容,两者相映生辉。

  南朝禁碑,书法承“二王”一路,文人书家皆雅好尺牍行草,追求墨妙态妍,以羊欣、王僧虔最负盛名。

  北朝佛教盛行,书法成就主要在石刻,史称“北碑”,尤以北魏石刻突出,故又称“魏碑”。魏碑是南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是中国书法中的又一审美典型,以河南洛阳、山东泰山为多,仅洛阳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和刻石就达3600余件,洋洋大观。北碑分为碑碣、摩崖、造像题记、墓志等种类,又分为奇崛、雄浑、方正、俊丽等风格。

  奇崛者如《石门铭》以草作楷,依山势书刻,骨力开张,笔画道劲圆浑,体势奇逸飞扬。

  雄浑者如《郑文公碑》(图2—13)笔力雄强,结字宽博,有浓厚的篆隶笔意,是北碑中圆笔的代表。

  方正者如《始平公》(图2—14)、《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等为代表的《龙门四品》。这些造像题记笔画顾盼生动,结构茂密,拙中见巧,显得坚实丰厚,浑如铁铸,是魏碑中方笔的代表。

  俊丽者如《张黑女》(图2一15)、《崔敬邕》等墓志。《张黑女》用笔精巧,结字雅致,以扁形相向之态,取燕飞双分之势,秀逸动人,是北碑中至佳者。

  另有《张猛龙碑》(图2—16),介于俊丽和方正之间,用笔方圆兼备,结体欹侧纵横,书风刚峻险劲,精能造极,为北碑书体中的精品。

  北碑以粗犷质朴、方峻峭厉的“原生态”书风影响了晚清以后的书坛。

  三、隋唐书法

  隋朝书法,上接北朝,下启大唐,唯其立国短暂,所见书法不夥,且以碑、志为主。结体大体可分为“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两类。峻严秀健的《董美人》(图2一17)、《苏孝慈》(图2一18)和圆润遒美的《真草千字文》(智永)、《启法寺碑》(丁道护)属于前类,下开欧阳询、虞世南格局。秀朗挺拔,有“隋碑第一”之称的《龙藏寺碑》(图2—19)属于后类,已启褚遂良、颜真卿的先声。

  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妙传家法,有“退笔冢”、“铁门槛”的典故,是书法史上承上启下的大师。《真草千字文》(图2—20)飘逸俊秀,字字珠玑,开启了唐代书法的新风。

  唐代的书法分为初唐、中唐和晚唐三个时期。

  

  (一)“初唐四家"——真楷造极

  唐太宗崇尚右军书法,身体力行,得其神韵,开创了以行书人碑的先河,为唐代书法的弘扬功至厥伟。初唐出现了欧、虞、褚、薛四大家。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其书初学王羲之、索靖等人,在隋碑朴茂清劲的基础上创新,笔力刚锐,意态精密,法度森然,险劲峻拔。“欧体”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被誉为“楷法极则”。代表作有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图2—21)、《皇甫诞碑》、《虞恭公碑》,行书《梦奠》、《卜商帖》、《千字文》等。

  虞世南(558—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宁波)人。宫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世称“虞永兴”。书法承智永传授,深得“二王”遗风,其书外柔内刚,笔致圆润冲和而有道丽之气,在书法史上塑造了“君子书法”的艺术典型。铭心之品有楷书《夫子庙堂碑》(图2—22),行书《汝南公主墓志》、《虞临兰亭序》等。

 

  (一)“初唐四家——真楷造极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被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其书初学虞世南,后学“二王”,且融会汉隶。楷书点画刚健、体势婀娜、兼容南北、瘦硬通神,被誉为唐楷的“广大教化主”;行书清丽顿挫、气息不凡、静对珍赏、其味弥淳。楷书名作有《雁塔圣教序》(图2—23)、《倪宽赞》(传)、《大字阴符经》(传)、《房玄龄碑》,行书有《枯树赋》、《褚临兰亭序》等。

  薛稷(649_713),字嗣通,蒲州汾阳(今山西万荣县)人。官至太子少保,人称“薛少保”。他是名臣魏征的外孙,家中多藏虞、褚之书,精心研习,遂以名世,唐人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说。其笔画较褚体更纤细秀丽,是宋徽宗“瘦金体”的前源,代表力作《信行禅师碑》(图2—24)。

 

  初唐时期,陆柬之(585-638)行书《文赋》、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和孙过庭(约646-690)草书《书谱》(图2—25)及其理论,都是书法史上的经典。

  (二)盛唐气象

  张旭(675159),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左率府长史,世称“张长史”。工楷,尤善草书,将今草发展成狂草,“挥毫落纸如云烟”,展现了连绵不绝的壮美气势,以“颠”著名,人称“张颠”,尊为“草圣”。唐时张旭草书、李白诗歌、裴曼剑舞号称“三绝”。楷书精品有《郎官石柱记》,草书有《古诗四帖》(图2—26)、《肚痛帖》等稀世之珍。

草书有《古诗四帖》(图2—26)、《肚痛帖》等稀世之珍。

  

  怀素(737_799),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曾受教于颜真卿,“草书天下独步”,与张旭并称为“颠张醉素”。他的草书兼有篆籀笔意,自具风格。草书杰作有《苦笋帖》、《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等。其中《自叙帖》如骤雨旋风,纵横交错,千变万化,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震撼力,被誉为“中华草书第一帖”,是台北故宫的无上藏品。

  颜真卿(709_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国公,世称“颜平原”、“颜鲁公”。书法为张旭亲授,上承“二王”,近师褚遂良,兼取民间写经精华,参入篆隶笔意 【陕西的书法家www.shancun.net】,一变古法。点画浑厚饱满,结体端正宽博,章法充实茂密。形成了雄强刚毅、壮伟正大的“颜体”,打破了魏晋以来“二王”清俊妍美的书坛格局,成为继“书圣”之后的第二座高峰:楷书作品有《多宝塔碑》、《大唐中兴颂》、《勤礼碑》等;行书作品《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祭伯父文稿》合称“三表”,其中《祭侄文稿》被后人尊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李邕(675—747),字泰和,扬州人,曾任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初学钟繇、王羲之,参以王献之欹侧法,以行书人碑,骨力刚健;结体取相背之势而右耸,豪放奇崛:钟、王之妙加上他的个性,四位一体,卓然成家,被誉为“书中仙手”,又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之赞。有《李秀碑》、《云麾将军碑》、《麓山寺碑》等多种名作传世。

  (三)晚唐柳公权——心正笔正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保,世称“柳少师”。其书由钟繇、“二王”人手,后遍学隋唐诸家,尤得力于颜真卿和王献之《玉版十三行》。易方整为瘦长,改停匀为开阖,中宫紧收而四方开张,骨力清劲,去颜体质朴敦厚之味而增遒美峻拔之趣,是楷书定型后的又一尚法典范。其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传世碑刻有·《玄秘塔碑》(图2—27)、《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唐人篆隶成就虽不如真、行、草书,但唐玄宗、韩择木等人的新潮隶书蔚然成风。篆书则有“笔虎”之誉的李阳冰(约721一约787),其代表作品《城隍庙记》、《三坟记》(图2—28)等精劲逸动,开“玉箸篆”先河,成为千年篆书的中兴之主。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西汉玺印发展的高峰期 西汉中期

上一篇:

五代至宋元书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