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现代”的理解与设释几乎决定了“现代书法”诞生以来各个类型的“现代书法”创作。大家都唯“现代”是尚,对“现代”趋之若鹜且梦寐以求,而“书法”作为“传统”的代表在“现代书法”中只是个引子、是个陪衬、是个配角。就像马啸在《书法的疆界》一文中说的: 他们是如此渴望书法的现代性.以至在自己的实践中“现代”成为了比“书法”更为重要、更为实质的东西,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现代书法’不可能把“书法”当作主语来看待,它只是一个定语,.‘现代”才是主语! 很明显,为了“现代”二字,他们可以让“书法”变成一个奴仆,一种辅助—一个实现“现代性”的工具。 是啊,既然“现代”对干“现代书法’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就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书法”家们是怎样来阐释它的. 上文已及,在85“现代书法首展”参展者之一弋夫(马承祥)发表于《中国书法》的《现代书法与现代观念》中,作者并未就书法的“现代”作出何种理论推导和界定.那我们就来看看另外几位参展作者的说法。先看王学仲先生(图10)在《礼赞“现代书法”出世》一文中说的: 作为现代书艺,应当体现出新的观念。 另一位参展作者戴山青则说: 现代书法是相对传统书法而言的,也称新书法。 不能走传统书法的老路……从空象观念、色相变化以至技巧、形式等因之而变化,这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何为“现代书法”?(2)
这种区别使我们能进一步讨论作品的现代性和前卫性问题. “现代”和“前卫”是两个涵义部分重登,但又颇有区别的概念。“现代性”指作品能够表现现代生活; “前卫性”指的是作品使人们感到极度意外,以至“最得不到公众的理解”(参见《枫丹娜现代思潮辞典》的“先锋派”的解释).非汉字作品已经越出书法的定义,它的 “前卫性”,必须在所有现代作品—特别是抽象作品中接受检验。 在这段话中,作者除重申“现代”是对现代生活的表现之外,还指出了“现代’和“前卫”的不尽相同以及“现代’部分的包含“前卫”。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很容易推导出这样的认识:“前卫”比“现代”更“现代”。从作者参考的辞典的辞条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前卫”差不多就是指“先锋”。难怪到了1995年前后,王强等人就干脆打起了先锋的牌,他在《中国书法的现在与未来》一文中说: 20世纪初.西人有“先锋派”(Avan七一garde)艺术.所谓“先锋”,有“前驱”的意思,也有“标新立异”的意思。从“前驱”此一角度言,中国故有“先马”、“先路”、“先导”、“先驱”诸词.都是先秦时候就有的。至少在后汉三国时有了“先锋”一词。由此看来,所谓‘.先锋书法”的“先锋”,是借来的,既是借来的,就保有它‘“前驱”、“新异”等意思。同时.也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它具有’‘探索性”和“试验性”。此前已有把这类具有“探索性”与“试验性’的书法形态称为“现代书法”的说法,但“现代”是一个很专门化的词了:它的所指范围也是基本确定了的.这个“现代”是以“现代主义”为依托的,而当下的书法的探索,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创造上,都已不止是“现代主义”所可囊括的了,所以仍用“现代”,在理论上就容易引发歧意。另外,还有一些“读者”常把“现代”理解为一个时问的词,纠缠在“现代’与’.现在”的误区里,剪不断理还乱,影响了对探索性书法的严肃而深入的阐释。所以不如就叫它“先锋书法”,它有前导性、探索性、试验性,同时,“先锋”这个词它永远是个流动的词,今日的先锋,明日可能不是先锋了,“先锋”永远是在“前边”的。 在此,作者认为“现代主义”已不足以囊括当时的书法的探索并进而提出了“先锋”这个名目。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永远是在“前边”的“先锋”,后来终于难以为继。除了过多衍生的概念容易造成混乱以及中国人内心由于信奉“枪打出头鸟”的古训而对“冒尖”(“先锋”)有种本能的抗拒心理等原因之外,“先锋”与“前卫”一样,虽然它们可能比“现代”更超前、更大胆、更有创意,但终究它们都能被“现代”包含在内而不是相反,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当然,在上违文字中,作者已进一步指出“现代”是以“现代主义”为依托的,这为我们更准确、更内在地把握与理解“现代”提供了帮助。而在“先锋书法,指出“现代”是以“现代主义”为依托的之前,对“主义”的关注与热衷早已蔚然成风,其中刮得最猛烈的一股就是“书法主义”。洛齐在1992年撰写的《书法主义宣言》中说: 中国的书写艺术至今为止,已经出现了一种“主义”,这是谁也不曾想到的。如果这一行为被认为具有粉碎的性质,那么它就如同一种思想可怕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因为它改变了人们以往最坚固、最心爱的理想和生活方式。在书写艺术领域还来不及对“现代书法”逆叛心理和文化批判意识以及后来带有表现主义情绪的形而上文化现象进行清理之时,书法主义正在十分平和与宁静的状态下越过了它们,并迈入了一个更为成熟的文化转变阶段。 在这段话中,作者不无骄傲的宣称“书法主义”超越了“现代书法”。而其对“现代书法”的“逆叛心理和文化批判意识以及后来带有表现主义情绪的形而上文化现象”的三点总结倒是无意中扩充和深化了我们对“现代”的认识。当然,作者的这一总结同样脱不出“现代”的栓桔,因为“书法主义”对“现代书法”的超越仍然是以“现代”或“后现代”为指归的。且看.作者在上面这段文字之后写道: 书法主义作为一种现象,无疑受到了来自当代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他们在新的文化范畴中进行思考:这种意志和方式,使它们改变了对过去具体领域的知识积累和技术应用,由于这种新的创作思想的确立.使他们重新获得了学术环境和文化空气。书法主义努力在形态上与过去拉开距离,以证明他们与传统领域各自所站立的方位不同.但吝自都是在对同一文化进行不同的认识和不断地扩大深化。书法主义所关心的是获取怎样的行为方式使它们的主题更显突出,他们是把书写艺术作为传播当代思想文化的手段,使书写成为文化发展的新空间,并赋予这个新空间特定的社会意义。一种文化样式的改变必定和这种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紧密联系。书法主义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建立了他们的主题,这个主题传播他们的思想,这种思想又和他们的现实的生活有关,书法主义就是与这种相关联的主题相联系才显其意义。书法主义已远远超越了书写艺术形而上本身.它不再是古典诗经的装饰,更不是“现代书法”的文字错爱,书法主义者已将他们的行为置身到了整个动荡的当代文化之潮,以反映现代之后或之后现代的文化现象。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说穿了,就是“书法主义”比“现代书法”更“现代”甚至是“后现代“。“书法主义”思潮对“现代书法”的超越隐含的是“后现代”对“现代”的超越。而“后现代”对书法界甚至对“现代书法”界来说,当时都是时新货。这个更多的活跃在文学美术界的思潮对向来落后封闭的书法界来说绝对是一种新鲜时髦的刺激。因为当年作为美术界著名理论家的郎绍君就在《书法研究》上发表了一篇《“后现代”原则—也谈“现代书法”》,我不知道同样具有画家身分的洛齐提出“书法主义”是否受到该文的提示或启发,至少它是我们目前所知最早将“后现代”这个概念带进书法界的一篇文章,文中不仅提出了“后现代”原则,也谈到了“现代书法”以及“现代”。文章从文字与书法的重合人手,论定了书法艺术与建筑学的不同,作者指出: 不必把文字意义的作用估计过高,但它和书法艺术如影随形,须臾不离,是无疑的。其中重要性在于,它决定着书法艺术的公认信码(code)性。这种性质.又是书法艺术文化历史特征、可辨认性和大众性的根本条件。建筑学把实用视为第一性的功能,称其审美文化意义为“二次功能”、“三次功能”。书法艺术正相反,审美是第一性的.文字意义略似于“第二功能”。文字形义约定俗成,离开这种约定俗成性,意义便消失了.如果说传统书法有一条基本边界,那就是这一约定俗成性。
由此,作者谈到了“现代”: 不跨越文字形义的约定俗成性,书法能否现代,即传统文字形义之内的书法,能成为“现代书法”么? 一般所称的’‘现代艺术”.大抵是指西方现代派艺术,更宽泛说,还包容了“后现代”艺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艺术”,当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科技文明为背景的,以西方现代艺术为参照系的艺术.这包括了现代建筑、雕塑、绘画、设计等。但西方没有书法艺术,只有中国和汉字文化圈的日本、朝鲜、新加坡和各国华人移民有书法艺术。个别西方现代画家从中国书法受到过启示,但他们的艺术依然是西方绘画,绝非“现代书法”(图11),因此不能构成中国人创造现代书法的参照系…… ……现代艺术多强调对立、极端、变态、不和谐,强调开放独立的个性,并强调与之对应的视觉语言革命。 这里作者对“现代”的界定与上文所引王强的观点有接近的地方。但王强更多的强调了“现代”中的“先锋性”、 “前卫性”,而本文作者则更多地关心“现代”对书法的对立、反叛和革命。并由此进一步引申到“后现代”原则: 严格说.书法艺术不可能成为“现代派”.不可能实行现代派的彻底反传统主义。书法艺术只适合接受“后现代”精神,适合借鉴把现代观念和自由汲取传统统一起来的原则。
何为“现代书法”?(3)
何为“现代书法”?(4)
现当代的书法传统到林散之 (图12)、沙孟海(图13)的与启功先生这一代为止,下面是21世纪新的一代的书法了。不管人们怎样表明要坚持传统的书法,实际上后来的书法已不是林沙一代的“传统”,它掺进了人们不愿意的现代意识。正如林老虽愿齐于古人,但事实上他也与明清人不同是同一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从中国文化的发展时期讲,到此为一断层期.他们这一辈人浸淫于四书五经,再加上几十年的功力成就了他们,而新的一代人接受现代教育,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因而两代人对书法的思考感受有着迥异的差别。第二,另一个很客观的情况也决定了两代人的不同,新的一代人碰到文化转型的问题,前一辈人完全在古人里边执著地追求.他们从古人里边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创立了个人风格;但对新一代人来讲,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剧烈演进对书法艺术已构成了转型的期望.大众以现当代眼光挑剔、评论书家,选择书家。 时至2。世纪末,印刷术的兴盛、信息交流的频繁、地下新文物的大量出土,这个时代的书家既悸又喜地面对如此繁多的书法线条,从钟鼎到竹木简。从秦诏版到楼兰残纸,在不同质地的材料上发现质感各异、形态纷呈的线条类型,为当今书家在内心和线条之问建立更加丰富的联系提供了借鉴基础。我们是有幸的人,开阔的艺术视野使人们抛弃了传统的偏见与束缚,而书法本身也从文化的重压下获得新的生命,从线条那伦理道德的层面回归到与天然情感相联系的自由境界,从哲学的阐释回归到艺术的表现。由此,线条的艺术性在当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