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要取法乎上”,“书法要学习古人,不能学习今人”等言论。其实,古今问题的核心是对其书法高下的评判,恰当地评判了高下,明确了价值取向,才能确定取法的准则。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的审美品格是不断变化的,在后人眼里,前代是质朴的,当下是妍美的,由于人们的审美趣味不同,质朴和妍美的审美价值孰高孰低也会因人而异,人们的模仿临写行为也就会有不同的追慕对象。如果只知道古今的差异而不理解古与今的辩证关系,那么所有的模仿行为都是可疑的。懵懂的模仿他人固然不足取,以模仿他人为耻的人也尤其荒谬,因为他们实际是在模仿自己,那是毫无价值的“自证自”。今天,我们看王羲之的字感觉很古朴。其实,在王羲之的时代,他主要是一位自觉的改革者,而不是“尚古”者,正是因为王羲之的出现,人们才开始比较关注“今妍”与“古朴”的不同。与王羲之同时代的人或距离他较近的人,主要看到的是王羲之妍美的一面,这是因为王羲之的参照物只有古人而没有后人,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随着历史的展开,参照物变得丰富而全面,王羲之的形象也就越发清晰。人们发现他既有妍美的一面,又有质朴的一面,而且二者配合的很适宜,这才是真正的王羲之。事实上,后人所谓“古”,在古人那里却是“今,当时人所谓“今”,在后世人眼中却又是“古”,也就是说,古今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价值或好坏。“两晋前哲,尚多太朴之意”,这只不过是王羲之以后一千年的人的看法,而在当时,王羲之却是妍美的典型。还有后来元代的赵孟頫,他的书法,引领风骚数百年,几乎是后辈学习行书不可绕行的必经之路,现在我们看赵的字也感觉很古朴,可在赵孟頫的年代,他更是妍美的典型。在王羲之、赵孟頫他们各自的时代,他们的书法在当时也是风靡、流行和备受欢迎的,追逐、学习者众多,成为一种潮流和风尚。孙过庭说:“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意思是说“学习古人而不与时风相悖,学习今人而要去除他们的弊端”,又给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学习方法。所以说,既不能只学古而不学今,更不能只学今而不学古,既要知道取法乎上,还要知道师古不泥,既要知道学今不迷,还要知道笔墨当随时代!其中尺度,全看自己把握了。附拙作几幅, 恳请同道批评指正!为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