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什么是书法中的“神韵”?第一次从专业角度通俗解答,值得参考

2019-02-01 20:16:59浏览:622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什么是神?学界还没有个统一的说法。有人说字形生动,有人说字中有奇趣,有人说是通篇格调,意境。虽然这些因素都跟神韵有关系,

什么是神?学界还没有个统一的说法。

有人说字形生动,有人说字中有奇趣,有人说是通篇格调,意境。

虽然这些因素都跟神韵有关系,但是很难具体阐述神韵的本质特征。

书法之神韵,乃书法之“情”“气”构成特殊生命力并有余味之精神状态。

这个“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汉朝蔡邕有神采至尊之说,晋人羲之孙王僧虔说神采为上,张怀瓘说风神骨气,到了宋元明又更进一步的发展了。

我们能细微的感受到,“神”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放宽的,或者说,有了更多包容性。但是,我们还是很难感受到“神”这个概念。

《易经》中说“立象以尽意”

我认为这个似乎可以解释“神”在哪,“立象”说明先圣用“象”来表达自己的哲学,美学,也就是“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说明“神”的本质,还是要建立在“象”的基础上,也就是“字形,点画”之上。

对于这点,我个人是感触颇深的。

曾经写字一幅,自以为还不错,然后拿去请教老师,老师教曰“有形而无神”。

我也没去问“何为神”,因为没必要,这个字是说不清的,只能自己尝试理解。

我又反观我写的字,觉得形态确实还可以,为何神不够呢?究竟是哪里的问题?当初那副字笔法仿颜真卿,米芾。我就拿自己的字和二圣帖对比,发现不足处,在于“点画质量不够”“结字处理欠精妙”“通篇章法大小错乱,没有统一的感觉”

究其根源,还是字不够好,学字,也只是学到了笔法,但是不够稳定,学到了结构,但是变化无法度,学了章法,章法无气象。

综合来说“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没有到达一个和谐的关系。”

什么是“和谐”?,大体意思就是:一堆字,应如出自一人之手,如家中兄弟姊妹,像而不同,有父母之遗韵,有个人之新意。

如果一幅字,和一班学生一样,参差不齐,长相不一,是没有神韵的。

好,以上就是我对“神”的初级理解。

《庄子》中“使其形”
《淮南子》中“君形”

二点,均是形之开始。

为何说是初级呢?因为“神”还有更高级的理解,也就是不好言传,大家众说纷纭的那一部分。

所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如无形质,则无神之基础,上文部分,大可算“形质”一类,初级入门的“神”。

高级的神,应该指的是“神采”,通篇的“气质气韵”,一幅作品传达给人的“感官刺激”。

何谓呢?

如诗之言外意,妙句之余味。如“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之余味,潇洒冷酷,剑法精妙等感觉。

诗中言辞未尽其意,诗外余味却能品。

这是高明处。

中国传统书法大可分为两路:

  1. 阳刚之美,雄浑刚健,气势恢宏,如颜鲁公,欧阳询。

  2. 阴柔之美,天真平淡,飘逸自然,如王羲之,董华亭。

其中书法美学,蕴含中华传统哲学,如雄强一路,有儒家所言“乾坤之论”天行健地势坤。如道家所谓“强其骨”,释家“金刚怒目”。
阴柔一路又如儒家“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白布中画出绚丽的图画),道家“无为”,释家“禅”。

一幅作品,能在字外,传达给人什么感受?

如大家所厌恶之丑书,不看字,大家能体会到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燥”有没有?

今日不论“丑书丑否美否”,先说给大众的第一感觉。

有没有“燥”?

这也算是“画外之音,言外之意”也能算是一种传神的表现,只是表现!

不要管这种传达是积极还是消极,这种传达,也是通过笔墨技巧来实现的,这点很重要。

为何以丑书举例呢?因为大家都有共鸣!更容易理解。

当然,这个例子举的肯定不合适,因为“丑未必丑,只是角度不同”。

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也就无奈举此例了。

如果举例《兰亭》《祭侄稿》估计还是很多人不懂的。

他们的神韵情绪变化,都表现在笔锋的弹跳之中,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情绪,产生的神韵,其中变化丰富,有如心绪,所以是“神品”。

这点,也只能如此解释了。

为何中国人在乎神?因为中国人有“儒释道”的文化根基,任何一家文化的任何一路,都是有“至高境界”也就是“书中神品”的境界。

字重字外功,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跟字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能通过一个字的神韵,来表现一个人的“君形”“格调”等神采上的要素。

此话就说这么多,其实此文我是参考一些论文写得,尽量做到通俗化,并结合自己实际经验来做次分享。

其实专业与否,就在一个“形而上”的思考,论文也不难,只不过是形而上的思考比较多,大多数人难以接受,所以看不懂。

对于我来说,能看懂,解释又很麻烦,因为很有必要去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生活常识,为大家做到通俗讲解。

此篇可能还不是太通俗,我也没办法的。必须得了解一点传统文化才能看懂,这是书法专业特性决定的,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来,所以了解一下传统文化,对于理解书法,也是一种帮助,此二者不能脱离,却可互相滋养。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写好行草,请注意这12条用笔细节

上一篇:

写春联最易出错的30个繁体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