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求法,初学可由唐人和元人入手,宋人笔下,古法遭到破坏,所以到了元初,赵子昂要站出来复古,他讲的复古,其实就是恢复晋,唐古法。现在学书法的人,一上手就学王圣教,兰亭序,其实很不实际,如才刚学识字,就去写博士论文,岂不天大的笑话。没有在楷书上对点画的锤炼,达到对用笔准确控制,没有在行楷上吃透由楷入行的变通法则,没有在草书千字文上对草法的烂熟。来学王圣教,简直没门。还有,以前的人学王,常有人取法李邕。赵子昂教张羽学字,就让他取径李邕。以前人讲“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不是乱拉两个人就来比喻的。从李的字里,初学更能得到王羲之笔法与结字的一般规律。这只是随便举的一个例子。旨在说明学书一定要讲方法,不能光凭感觉乱写。
大家在结合图录阅读书法史的时候,要学会从不同的书法形式后面找到古人都遵循的法则。这种法则,虽然在外在形式上的表现,历代不同,各人相异,但其内在的规律法则却是一样的。这便是在历代大家笔下一脉相传,千古不易的笔法规律和基本法则。学习书法,很重要的就是从点画用笔上去找古今一脉相承规律。历代大家都重视写楷书,学书法的人不能在楷书中体会到多少书法规律性的东西,于其它书体是不会体会得很深的。历代大家几乎都能写一手精到的楷书特别是小楷和小行草。历来有擅长小字不善大字的书家,却没有一个只擅长写大字而不善写小字的人。今天的书家刚好相反,很少有写大字的人能写出一手平正工稳、安静端庄的小字。悖离古法,只有越写字越粗糙。加上点画被当成绘画的线条来理解,结构按构成的方式来理解。笔下自然只能是一绞绞大而空洞、瘫软狂躁的绳索。除了实用以外,楷书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书法最基本规律和完备的笔法。楷让人能静下来,注意每个点画的动作,细节,尽量把每个提按转折做倒位。长期靠这个养成的用笔习惯,让人手下的感觉微妙而细腻。结合历代大家对不同人物书法的品鉴,用心比较和体会里面的高低好坏,去认识书法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如用笔的转折在赵、颜是如何表现的,书论中支撑它的依据是什么?对提高我们的眼界和水平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要把不同的书家多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如王羲之的草书比较孙过庭,他高明就在于其中的容量更大,信息更丰富,变化也更多。因为王里面有篆书和汉隶的营养,而孙过庭只局限在王羲之里面。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校正自己,依靠的就是不断深入的读帖和临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