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随想
文/唐永平书法作品所反映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笔墨化。换言之,书法的本质重在精神而不是技法,如果以技法来作为评判书法作品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那就是本末倒置。理通法自现,法无定法,顿悟为法,以无法为有法。我们不应成为技法的奴隶,而应做到法为神用,勇于变法,创作出既有视觉冲击力,又有心灵震撼力的作品。这才是创新的精神、积极的态度,相反,我们一代又一代只沿袭古人的笔墨技法,不敢有丝毫的超越,这怎么能推动艺术向前发展。我认为长此以往其结果是书奴似地继承,搞不好是一代不如一代。当代书法家急需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应该胸怀宽广,顾全大局,而不是总想着自己逞强于书坛,搞门户派别之见,排斥打击异己,并以此为快。这就是心胸狭隘,心态不好的表现,也是当前书坛的不正之风。新时代的书坛理应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艺术生命之所在,绝不是那种“托坯式”的、“流行式”的、“模具式”的、“拜师式”的千人一面,万人一孔的情形!谈到这些,我并不是在说“笔墨等于零”,或者是否定真正意义上的继承。我们传统书画历来是崇尚笔墨的,我认为这种崇尚绝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法意义上的,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它传承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审美特质和精神内涵。“笔墨等于零”的观点纵然有它的偏激之处,然而,是否它也同时引起人们的思考:到底什么是书法?书法必须得用传统的笔墨纸砚去写吗?那么笔墨纸砚出现之前的文字作品叫不叫书法?比如我们在海滨沙滩上用一块鹅卵石是否能写出书法作品?等等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反思、理解和重新界定。目前,恐怕还不能有一个比较完整准确的定义吧?如果说有的话,那么也可能是所谓的“权威”者的观点。我认为,艺术界动不动就用“权威”这个词太不合适了,“权威”一词带有很浓的地位、等级色彩,也就是俗话说得嘴大嘴小的意思,谁的头衔大、地位高,谁的嘴就大,也就是谁说了算。相反,你没有什么头衔、地位,你的作品再好,人家也不认可,并且还要被“权威者”讽刺打击一番,也就像老百姓常说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如果自身没有相当的承受能力,那么,用小品的一句话说,就是“从头到脚直到心里是巴凉巴凉的”啊!这不仅是一家之言,想必很多同仁也深有感触吧!我认为,艺术的生命就在于继承与创新,而继承与创新具有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亦即矛盾的两个方面,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史上争论不休的永恒主题。我的观点是: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不应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这种争论中,而应首先理顺二者的关系,立足继承,追求创新,真正投身于艺术研究,投身于艺术创作中,通过自己的精品大力弘扬真善美。相反,目前艺术界也存在着一些病态现象,诸如:追逐虚名,关注头衔;苦心炒作,偏重包装;门户之见,相互排斥;重视市场,浮于创作,等等不良现象,我想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说到底是艺术家做人的问题,所以,真正的艺术家必然是先讲做人,后讲作品;首重人品,作品次之。如果一位艺术家心态不端,不是心地善良、胸怀宽广,而总是唯我独尊、自傲不凡,以排斥打击异己为乐,那他对别人的艺术作品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吗?我们冷静地观察现实,就不难发现在众多的艺术展赛中,显失公平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其中有诸多原由,但最终最主要的还是人心出了问题,评委的心态不正是个根本原因。现实有时确也让人感到困惑,评价作品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作者本人、创作者的头衔,还是作品本身?是它值多少钱,还是其审美价值?是人际关系,还是别的什么神秘力量?这其中实在是有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我认为评价艺术作品的客观根本的标准,在于通过艺术家人格化了的艺术作品本身,在于作品所反映出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