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些古书,尤其是古代书法家论述书法的著作,其中很多地方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学习书法、掌握学习技巧很有帮助。
而且最近很多人都在问我书法临摹的问题,也在这方面留意了一下,毕竟这是我们学习书法必须掌握的技巧。

其书上卷论石刻及诸家书格,下卷论学书之法及纸、墨、笔、研诸事,皆源委分明,足资考证。

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


第二个人——包世臣包世臣是清朝书法论著大家,有《艺舟双楫》一书,影响很大。包世臣在这本书里面这样说临摹书法——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予所以谓临摹古帖,笔画地步必比帖肥长过半,乃能尽其势而传其意者也。
他认为学习书法,和打太极拳是一样的,一定要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这里面说身法、步法、手法,其实一一对应于书法中的章法、结构、笔法,用打拳比喻书法,极其恰当。包世臣认为,打拳需要你尽力伸展自己的四肢,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舒展筋骨,才能把拳打好。所以,包世臣认为,学习书法,也应该如此,临摹书法作品时候,最好能够比原帖字稍微大一些,才能写好这个字,才能真正展现这个字的风采。
我认为包世臣这个说法很有道理。练习大字可以最大程度的锻炼你的笔力,而且对于全局掌握能力的锻炼也至关重要。第三个人——黄庭坚黄庭坚应该不用做太多介绍了吧,作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书法别具特色,其中,黄庭坚在《论书》中说:学书时工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这段话比较具有颠覆意义。黄庭坚认为书法临摹只能解决书法形似的问题,并不能解决书法的根本——神似的问题。因此他主张读帖,要把古人的字帖拿来仔细品读,细细观摩,才能深入到这个字的骨髓,把握书法的神韵。而要想真正做到“入神”,就要用心专一,一丝不苟。黄庭坚这段话至少告诉我们两点:第一,读帖解决了临摹不能解决的神似问题,读帖比临帖更重要。第二,书法要想入神,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
这三个人关于书法临摹的问题各有观点,但是总体来说有一条是不变的,就是对待书法学习始终认真、踏实的精神品质。不管是黄庭坚读帖的“用心不杂”也好,还是包世臣的“传其意”也好,亦或是陈槱“常谛玩,经目著心”,他们强调的,都是对于书法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对于以上三个人,你最赞成哪一个人的观点呢?欢迎讨论!
(责任编辑:豆豆)
-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第三个人——黄庭坚黄庭坚应该不用做太多介绍了吧,作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书法别具特色,其中,黄庭坚在《论书》中说:学书时工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这段话比较具有颠覆意义。黄庭坚认为书法临摹只能解决书法形似的问题,并不能解决书法的根本——神似的问题。因此他主张读帖,要把古人的字帖拿来仔细品读,细细观摩,才能深入到这个字的骨髓,把握书法的神韵。而要想真正做到“入神”,就要用心专一,一丝不苟。黄庭坚这段话至少告诉我们两点:第一,读帖解决了临摹不能解决的神似问题,读帖比临帖更重要。第二,书法要想入神,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
这三个人关于书法临摹的问题各有观点,但是总体来说有一条是不变的,就是对待书法学习始终认真、踏实的精神品质。不管是黄庭坚读帖的“用心不杂”也好,还是包世臣的“传其意”也好,亦或是陈槱“常谛玩,经目著心”,他们强调的,都是对于书法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对于以上三个人,你最赞成哪一个人的观点呢?欢迎讨论!
(责任编辑:豆豆)

第一,读帖解决了临摹不能解决的神似问题,读帖比临帖更重要。第二,书法要想入神,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

-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
微信扫描关注
-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