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发布了24条稳消费扩消费政策,其中包括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补贴结构等6条促进汽车消费的具体措施。这无疑将利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在积极适应补贴新政的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如何迎接外资品牌登陆中国市场的考验,并承担起“稳消费”之重任?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9%和61.7%——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居全球首位。
“在汽车产销低迷大环境下,能够取得这个成绩实属不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助理研究员周毅说。在肯定的同时,他也表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边际刺激作用在下降,“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实力强的企业将进一步占领市场”。
由政策驱动转向消费驱动
2018年,在乘用车市场普遍低迷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补贴退坡、双积分政策正式出台等重大事件后,销量仍节节走高,发展良好。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已占全球一半,美国与欧洲各占20%,亚洲其他国家占10%,形成了“5221格局”。
自2018年6月12日起,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正式实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由政策驱动迈入消费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周毅分析说,新政实施后,从月度数据看,新能源汽车总量呈上升状态,但补贴的边际刺激作用在下降。从结构来看,新能源汽车内部结构开始分化。插电式混动表现依然强劲,纯电动车则不尽如人意;新能源乘用车呈高速增长态势,客车和专用车增速则相对平稳。同时,相比于2017年A00级纯电动车的高增长,2018年A0级和A级乘用车占比开始快速提升。
此外,从质量上来看,电池续航能力总体上升,智能互联水平也在持续发展,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率和全球化水平也在持续提升。从产业链角度看,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更加完备,与新能源汽车密切相关的车联网、自动驾驶、电池回收等新兴产业和服务也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