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明时分,三道岭煤矿剥离站,一台蒸汽机车释放出部分存储的蒸汽,整装待发。


由于开采区地表附近蕴含大量的煤炭,铁轨附近的地下煤炭发生自燃,矿区灭火队快速做出反应,消除隐患。

两位车组人员检查完机车状况,在狭窄的机车内等待发车。一列蒸汽机车车组的标准配置是司机、副司机、司炉、司旗。司机把控机车运行,副司机从旁协助,司炉负责添煤保障机车动力,司旗则负责交通信号。

“2005年集(宁)通(化)铁路的蒸汽机车全部退役,从此中国干线铁路的蒸汽机车告别历史舞台。而三道岭煤矿的这些蒸汽机车,算是中国最后的大规模、成建制蒸汽机车组了。”
家住朝阳区的刘威是个蒸汽机车迷,专程自驾远行3000公里,带着女儿从北京来到新疆三道岭煤矿,就为看看还在运行的蒸汽机车,这与逛火车博物馆的感觉完全不同。
距刘威的拍摄机位不远处,王宏伟与刘建庆寒暄着跨过铁轨。此时已是黎明时分,空气依旧有些寒意,但远方已露出大片霞光,映衬出一个巨大身影——蒸汽机车。刘建庆是蒸汽机车司机,眼前这台“老伙计”哧哧地释放着锅炉内的蒸汽,充满着浓浓的历史气息。
王宏伟是第二代三道岭人,一口东北腔,经历了二十世纪末的三道岭蒸汽机车黄金年代。那时在矿区,有30多台蒸汽机车进行着煤炭剥离和运输任务。“我的工作就是修铁轨,矿上最早的铁轨是1959年开始修建的,六十年了。蒸汽机车主要使用燃煤烧水,这旮瘩最不缺煤,用蒸汽机车做牵引也最方便。”如今,这里仅存8台蒸汽机车,其中一台还是备用。机车零件不再生产,只能是拆老机车的用。
三道岭煤矿距乌鲁木齐市500余公里,矿区面积约1050平方公里。其开采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后因战乱几度关停。1958年,第一批70多位技术人员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到三道岭。第二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矿区里开始铺设铁轨。
每年冬春时节,很多摄影爱好者与蒸汽机车迷,就会从世界各地汇聚三道岭,来观看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蒸汽机车。到了今年国庆,这些为中国经济建设运行了半个世纪的“钢铁战士”也将全面退役。
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