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 2017 中国创新创业报告》显示,2017 年“死亡”的创业公司高达 150 家,也就是说平均每两天半,就会有一家创业企业“死亡”。过去创投圈里流行“C 轮死”魔咒,可是随着发展,这一魔咒也开始逐渐向 B 轮迁移,甚至 A 轮、天使轮都未能幸免。对创业者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苗头。本 · 霍洛维茨曾说过“创业是要完成比难更难的事”,仅仅是面见投资人的过程中,创业者所可能遇到的问题就远不止这几种,所要面对的困难也不在少数,一路上有人跌倒,有人爬起,也有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因此创业者需要善于借鉴,从创业先锋者的成功与失败中,总结出自己所需要的解题思路与技巧,让自己的项目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人目光,从而成功融资,向实现创业梦想迈进更大的一步。创业死亡五大原因1:股权分配不合理以“遛遛代遛”项目为例,该项目是以训练型遛狗 O2O 作为切入点,提供日常代遛、训练、寄养、美容、医疗、周边用品销售等服务。遛狗师其实是在市场精细化的趋势之下催生出的小众市场,这便是此项目的创业优势与亮点。他和许多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一样,在股权问题上埋下了一颗雷,创始人雷鹏选择的股权分配方式是,自己持股 51%,而他的合伙人持股 49%。姚劲波评价说,“我见过创业初期最差的股权结构是 50% 和 50%,你这个虽然比那个好一点,但也很差。”之所以投资会对类似 5/5 对分或 3/3/4 均分的股权分配方式十分排斥,其实就是因为,这样的分配方式相当于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引爆。创业初期,股权平均化大部分出发点是合伙人之间的友谊,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分歧、利益等,因此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而在 VC 进入后,更加容易导致股权分配矛盾激化,从而使企业陷入泥沼。创业死亡五大原因2:市场需求误判在海归创业者王乙同的同城中、高端配送 BUY TIME 项目中,这一问题就显得十分明显。几位投资人都认为同城中、高端配送量订单量过小,项目规模做不大,因此拒绝投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很容易受到自我心理暗示与心理强化作用的影响,从而得出远超实际的市场需求预估,产品也违背了“普遍、显性、刚需”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创业过程中,能否找准用户真正需求,对项目的成功几率是会起到主导性作用的。创业者可以利用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即“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概念,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建立起产品模型,并通过市场检验,对产品进行调整,以达到预期的产品效果。创业死亡五大原因3:傲慢带来反感自信是作为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在面见投资人的过程中,能够传递出“我是值得信任的,我是有能力的,我的项目是很棒的”这样的正向信息,但倘若不能准确把握自信尺度,那么就会衍变傲慢。就好比第三期节目中的创业者张扬及他的项目小镇童军,小镇童军项目是利用户外主题运动的形式,对学校教育、家庭陪伴缺失进行弥补的一种教育形式。最初这个项目不论是理念、经营模式、盈利模式等,其实都很受投资人好评与喜爱,投资人之一周鸿祎甚至在路演开始仅两分钟时,就表现出了闪投意愿。但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创业者所表现出的傲慢却接连使得徐小平、熊晓鸽两位投资人说出“我都怒了”、“那我也生气了”的话来,张扬表示“我并没有预期导师您的参与,我来这里是给诸位机会,让诸位去竞标,不是让诸位给我机会”,同时,对于学生称呼他“爸爸”显示出享受的态度,这些无一不使投资人心生反感,最终无一人决定投资。自信与自大仅仅只有一字之差,傲慢的态度只会在投资人与创业者的交流过程中设下一道道屏障,投资人无法感受到作为未来合伙人所需要受到的尊重,而在企业未来发展中,投资人很有可能被置于一个不能对企业产生任何影响的“提款机”地位,这也是投资人所无法接受的。创业死亡五大原因4:仅有宏伟想法过去,面对只有想法的创业者,寻找天使投资人似乎是一个比较通用的答案,但在融资门槛被不断抬高的今天,这样的创业项目已经很难在路演中吸引到投资人了。有一位叫喻言的 14 岁学霸女生,提出了针对 00 后群体的人脉网购项目——诺亚大陆。面对五位顶级投资人提出的尖锐问题,创业者依然能够自信且从容地一一作答,表现出了远超其年龄的淡定,令人刮目相看。但这一项目就是处在仅有想法的阶段,相同的概念投资人已经听过上百人提出过,虽然第一次从一个 14 岁的小女生那里听到,但抛开年龄因素来讲,这些概念仅仅存在于假设之上,而能否实现对投资人来说才是最为重要的,无法看到具体模式的项目,风险无疑会更高。因此,如果只是期望得到一些建议,那么这样的尝试对于创业者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希望进一步获得融资,那么只有想法已经远远不够了。这个世界上有想法的人太多,但能够将想法落在实处,有合理的商业模式、有隐约可见的未来的项目才是投资人有可能选择的。创业死亡五大原因5:产品逻辑混乱创业者有想法、有产品、有商业模式、有经验、有技术就万事大吉了吗?显然不会这么简单。面见投资人的过程中,能够将清晰的商业逻辑准确表达出来也是极为重要的。创业者张金鹏“背包十年”项目就是这样一个反面教材。作为资深背包客,张金鹏撰写的“背包十年”旅游书累计销量达 100 万册,他希望将这一青旅品牌扩大经营,但问题就在于,他的产品线、商业逻辑都十分混乱。创业者正在进行的一是“背包十年”的 IP 运营,二是青年旅馆的建设,三是连锁经营后的酒店管理公司。这其中“背包十年”的 IP 可以说是其最为本质的核心竞争力,但投资人问及最想做什么时,得到的答案却是酒店管理者,这就是商业逻辑上的混乱。正如姚劲波所说,管理一家酒店与管理连锁的十家、二十家酒店所需要具备的要求是不同的,创业者其实很难既是一个内容知识产权创造者,又是连锁酒店管理者。因此创业者需要在见投资人之前,就先理清自身项目的商业逻辑与核心竞争力,初创阶段鱼与熊掌兼得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只专注与其中一点,会更容易打动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