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专家说“得语文者得天下”,但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是一个难题。本人通过教学尝试发现,“体验式教学”可以弥补当下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不足这个缺憾。
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获得个体化生命体验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主体体验。那么具体如何营造能增强学生主体体验的课堂学习情境呢?近年来,我尝试以“体验式教学”的方式,通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近日执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课时所做的探索进行具体说明。
音乐渲染带学生步入情境
音乐体验,是一种较为直接的心灵感受,而一般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时间距离较为久远的古典文学作品,却未必一开始就能带给学生心灵共鸣。同时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具有“侵略性”,只要音乐响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音乐这种特点。比如播放相关乐曲后,对于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学生可以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对诗人“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愁绪也能有更多的感悟。在执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课的时候,我选用了胡畔的同名歌曲作为导入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文本。这首歌的旋律优美,很快就吸引了学生,同时这首歌的旋律中也隐约透露出诗人表面向往幸福内心却又极度孤独的复杂心绪,有助于引导学生准确体验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以读促悟加深学生心灵体验
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理解文本。因此只有设计得当的反复诵读,才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景,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但读书遍数增多,难免给人重复之感,这就要求教师设计教学流程时每一遍诵读都有其明确目的。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学读—析读—品读。
“学读”即学习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在朗读之前,我让学生先自己朗读,之后讨论朗读时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反应很积极,共归纳出这样几点:短句可读得快一些,洪亮一些,如“喂马”“劈柴”等,应读出热烈的向往之情。长句可以读得缓慢低沉些,但不要“断气”。例如“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等,应读出作者内心的温柔博爱之情。重复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只愿”后可以略微停顿,后一次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可比前一次缓慢深沉些,造成声音停止、情思不断的效果。接着为巩固这些注意点以便更深地体验作者的情感,我建议男女生合读:男生读第一节,应读得洪亮、热烈;女生读第二节,应读得深情、温柔;大家齐读第三节,应读出圣洁、博爱之情。此时“学读”已逐渐进入佳境,为将诵读推向高潮,我请班上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范读,并给配上音乐。最后教师自己也加入其中,以身示范。
“析读”是朗读过程中对文本进行的分析。诗歌通常是意象的组合,了解诗歌意象是把握诗歌情感的关键。同时诗歌意象是通过富有韵律的语言呈现出来的。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在此课中,我要求学生通过寻找、分析意象进而“美读”。采用的方式主要是以四人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进而交流成果。以第一节为例,学生找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等意象后,指出诗人向往的是一种平凡、简单、自由、远离喧嚣的田园式生活,并体验到诗人此时内心是充满幸福的。为更准确地体验这种情感,我建议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一下自己生活中的幸福,并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还抓住了个别细节,体会到隐藏于诗人内心的深沉情感:极度孤寂。例如一个学生对“从明天起”这样分析:表明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明天”的幸福是诗人热切的期盼、美好的憧憬,寄寓了诗人对理想热烈的追求。但“明日”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更体现了诗人迷茫的心理状态。结合写作日期,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诗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此时他正处于“精神之冬”,诗中的春暖花开只是向往而已。
“品读”则是对文本进行总的评点,在把握整体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进一步吟诵和品味,这一环节其实是对上两个环节的整合。这首诗的学习难点是把握诗人幸福憧憬背后的那份孤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我还引进了海子的《秋》作为比较阅读,接着向学生介绍诗人的总体情况。最后,为创设更好的体验情境,我建议学生全体起立,满怀感情地齐读这首诗,以送给在天堂的海子。课后我还布置了一份作业:让学生用录音机录下自己朗诵的声音,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配上音乐,这样的作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让他们在诵读中再一次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
板书设计增加审美体验
新颖别致的板书,有助于挖掘课文的潜在构思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从而庖丁解牛似的将课文的内在结构在课堂中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视觉给学生以审美体验,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好的板书应形象生动、简单凝练,以精粹的字、词、短语并配以动态、立体又具美感的简笔几何图案,通过线条、符号、色彩,艺术地将主要教学内容定格在黑板上,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于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以上的板书(见上图)。
本人的“体验式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设计,语文课堂可以有很大的改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再单纯死板地读课文、记笔记,而是通过反复诵读诗歌达到深度共鸣,因为有了体验对诗文的感悟也更加深刻。很多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最后由内而外地真正爱上了语文。
(作者单位:浙江省东阳中学)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28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