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走访重庆主城多个教育培训机构后发现,很多打着“名校教师”旗号的机构,多数名不副实,小区内私人办学、招生现象比比皆是。为规避教育部门的监管,很多机构都在“打擦边球”。
“现在的培训机构这么容易开办?”
“几间教室,三五个‘老师’,一个教辅机构就可成立,对外招生,但实际上这些私人办的培训机构,很多都没有相应资质。”近年来,重庆的教辅机构大量涌现,且每年以几何数增长,据行业资深人士称,当前重庆培训机构数以万计,而部分是私人在居民小区里开办的,手续尚未齐全便开始招生。
记者了解到,重庆主城各区随处可见教育机构,仅仅在观音桥商圈附近就有近百家培训机构。采访中,多位重庆市民表示,“现在的培训机构这么容易开办?没有开设门槛吗?”
事实上,正规教育培训机构的开设难度并不小,一家合格的民间辅导机构应具备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民办非企业法人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其中有的归教育部门审批,有的归民政局签发,有的归工商和地税管理……但很多机构都在“打擦边球”。为规避教育部门的监管,一些辅导机构以文化传播、文化咨询公司等名义在工商局注册,申领营业执照后即挂牌运营。
家住重庆九龙坡区杨家坪附近的覃先生向记者透露,他的一个朋友以前是一个小煤矿的老板,几年前,煤矿关停后,又先后投资过物流、建材等行业,2015年初,他又租了半层写字楼,招聘了十余名大学毕业生,开设了一个教育培训机构,拿下部分证件后,便开始给中小学生提供相应的作业辅导、常规科目补习等服务。覃先生说:“有时候几个朋友聚在一起,跟他开玩笑,自己小学都没毕业,还办培训学校误人子弟。”
包装过度、虚假宣传引发行业信任危机
“每次看到孩子的成绩单时,我总感觉几千元的培训费打了水漂。”重庆市民罗先生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开始,他冲着一家自称有“在校名师上课”“ 三个月能让学生提高成绩”的教育培训机构,给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报了该机构的数学辅导班,但每次考试后,孩子的成绩总是不见涨,更让他惊讶的是,这个培训机构根本没有什么“名师”,给儿子辅导的只是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大二学生。
一位教育培训行业资深从业人员透露,“包装过度”、“虚假宣传”是一些教育培训行业的潜规则。
每当家长和学生有报班的意向时,教育机构都会设法通过一节体验课将学生留下来,若家长和学生感到满意,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会“趁热打铁”告知,其教师是“经验丰富、有口皆碑”的“名师”,但实际上,很多老师都只是应届毕业生。
记者曾以学生家长的身份向多家培训机构电话咨询报辅导班的事项。“我们这里的老师都是一线名师,都是经过统一培训的,也都有教师资格证。”咨询时,多家机构的工作人员一直强调“一线”“教龄丰富”等字眼,而对于老师的详细信息,如毕业院校、具体教龄、工作经历等,却不愿细说,一再劝记者带孩子过来先做个测评、体验再说。
“这是教育机构招生的一贯‘套路’。”一位在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王峰(化名)坦言,教育部门有规定在校教师不能在外面做有偿培训,这些培训机构哪儿来这么多名师,并且小培训机构持有教师资格证的都很少。
他还向记者透露,别看培训机构在网上挂出的招聘信息,都提到了有经验、持证者优先的条件,但不少是虚的,招聘面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刚入行的人每个月的收入还不足3000元,而一个学生的报名费少则一两千,多则过万元,这些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吃’了大头,剩下的少得可怜,因此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流动性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