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中的著名里程碑似乎都是与人类的对抗,从1997年电脑“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到2016年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人机对战”总是引人瞩目的焦点。
但人类其实还渴望人工智能在另一个方向上有更大发展,那就是与人交流、为人服务。24日,中国智能机器人佳佳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与美国著名科技观察家、《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等多人对话,成为“人机对话”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全球首次
佳佳当天一共进行了3场对话,第一场是与凯利的“单对单”。凯利接受机器人采访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控制对话内容,因此套用他那本预言科技发展的著作《失控》的书名,对机器人记者背后的团队来说,这是一场“失控”的对话。
“就我所知,这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机器人记者,”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巴特·塞尔曼说。
这个“第一”可从两方面理解。从内在角度,近来的一些“机器人写稿”程序只是能完成高度格式化稿件如对股市信息的报道,无法像佳佳这样与采访对象互动。从外表角度,佳佳的面貌与人高度相似,有17种复合表情,就像一个真人记者出现在采访对象眼前。
但也要承认佳佳还有一些不足,比如反应不够快。开发佳佳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教授说,佳佳在对话中使用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网络搜索、最优选择等技术,对一个问题给出回答通常需要5秒钟。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延迟,加上与身在美国的凯利越洋通话时的网络延迟,导致了部分对话在时序上的混乱。
佳佳对有些问题的回答也不够好。凯利提问时采取了许多人跟美国苹果公司开发的语音助手Siri聊天的方式——先叫一句Siri来提醒程序再说话,这里是先叫一句“佳佳”。但是Siri这种方式是针对单轮对话,而佳佳的设计是可继承前面语境的多轮对话,不需要每一句都先提醒。这导致佳佳好几次将自己的名字误听为发音相近的英文单词judge(判断),从而将相关疑问句当作判断句,有些答非所问。
总的来说,佳佳的第一次采访还算可以,陈小平说:“我对佳佳这次临场表现总体打70分。”
佳佳似乎也比较自信,在聊了一会儿后问凯利:“你喜欢我吗?”凯利回答:“是的。”佳佳随即回应道:“我也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