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费
投诉人群:在校大学生交300元“签约费”找兼职,干完活拿不到钱。
小牛是西安一所高校的大二学生,今年10月份,她和几位同学一起来到西安市南稍门附近的中贸广场,找到一家“活动策划公司”,希望能找一份兼职。“当时收了我300元中介费。”小牛告诉华商报记者,随后,该公司安排她和同学做婚礼服务员,一天工作5小时,薪酬50元,“但是结账时,他们说只能给40元,因为要扣除我们中午吃饭耽误的时间。”这样的要求,让小牛觉得很不合理,随即便向该公司提出要退中介费,但遭到拒绝,“到现在,他们连我工作一天承诺要给的40元也没给。”
华商报记者从小牛提供的一份“签约协议”上看到,协议上写明“乙方签订本合同时需向甲方支付兼职信息签约费300元”,“本合同签订后,对于乙方因个人原因造成的本合同无法履行的,用人单位有权不退还乙方的签约费。”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在该协议最后还有一条提示:“您将签订的是一份双方合作协议,您与我公司不存在劳动关系。”
10月19日,华商报记者联系到该公司聂姓工作人员,他表示:“我们并没有不给她发工资,只是需要她来公司处理相关流程,可她一直不愿意来。”对于记者提出能否退还“签约费”时,对方说,“我们签了协议,一切得按协议来。”
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属合同关系 可诉诸法律
华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找兼职过程中遇到类似问题的,大多都是在校的大一大二新生。
对此,西安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工作人员表示,大学生找兼职,从法律层面看,大学生与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之间属于劳务关系,并非劳动关系。因此,双方签订的类似“服务协议”或“签约协议”属于双方的合同关系,“如果双方发生纠纷,就需要走法律渠道。”
但在实际生活中,在校大学生与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时,考虑到人力、财力成本,走法律渠道并不现实。
遇到这类问题,大学生该注意什么问题,才能最大可能地保障自身权益?西安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工作人员表示,首先,大学生找兼职一定要找正规的中介机构,正规的职业中介机构必须四证齐全,即职业介绍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收费许可证。另外,须在服务场所明示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监督机关名称和监督电话等。
此外,双方签订协议时,必须注意每一条款,“尤其是缴纳的费用和对方能提供给你什么样的服务,不要随便就签约,以免给自己日后维权带来障碍。”
该工作人员还提醒,如果大学生在找兼职过程中,发现无证照的“黑中介”,应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报警或向西安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举报查处。
培训费
投诉人群:IT行业应聘者声称招“IT实习生”,面试时要求贷款交“培训费”。
吴先生是西安某高校计算机系应届毕业生,今年10月11日,他接到一个自称某科技公司HR的来电,称在网上看到了吴先生的简历,认为符合他们招聘“IT实习生”的要求,希望吴先生到该公司面试。
“我之前在好几个求职网站上投简历了,对方能准确说出我的姓名、电话、求职方向,还提醒让我带着三方协议去,感觉挺正规的。”吴先生告诉记者,两天后,自己如约来到位于西安城西的这家公司,在“人力资源主管”办公室,一名30多岁的男子向他简单介绍了公司情况,询问了吴先生的求职意向和薪资要求后表示,公司招聘的虽然是“IT实习生”,但实际是给公司储备人才,入职后前3个月月薪6000元,随后基本能稳定在每月1万元左右,因此对专业要求较高,“他们说我基本符合要求,但还需要更专业化的培训,希望我参加一个为期两月的培训课程。”
吴先生说,该人力资源主管说,这个课程由专业的培训机构负责,1万元培训费用由公司承担,“我确实挺心动的,薪资水平还可以,还能提供免费培训。”让他没想到的是,对方紧接着表示,培训费虽由公司支付,但这1万元得由吴先生先行承担,等入职后会逐步返还,“他们说担心我们培训完后不在公司干,让公司蒙受损失。”
吴先生当即表示自己没有那么多钱,对方则称,可以介绍网络借贷平台给吴先生,“他拿出手机,让我下载一款App,说在这个上面可以贷款,选择12期,每个月只用支付一千多元就可以了。”见状,吴先生表示“需要考虑”,还称家人在楼下等着,就赶紧离开了。
“培训贷”维权很困难
华商报记者采访发现,在求职过程中被招聘单位要求培训的不在少数,其中,就有不少人投诉招聘单位要求交“培训费”,而“IT”行业的最为集中。
对此,IT行业从业人员王先生称,随着互联网化的推进,IT行业的相关岗位炙手可热。很多行业都有培训机构,如外语类、技工类等,IT培训也是一样,在学校里更多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培训机构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但一般正规的企业岗前培训都是不需要缴纳费用的。
“有专家表示,求职者如果已签订了贷款合同和培训合同,要想维权非常困难。因为求职者在签约时已经成年,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借贷机构的借贷条款合法有效。即使碰上的培训机构没有培训资质,也并不直接导致培训合同无效,学生的贷款仍然需要按照合同按期偿还。如果事后感觉签订培训合同和贷款合同的过程中,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情形,并非本人真实意愿,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培训合同和贷款合同。但是,求职者必须提供能够证明欺诈、胁迫、重大误解事实存在的证据。
专家提醒,不管是在求职过程中,还是参加讲座时,但凡碰上有人用各种手段企图诱导你接受岗前培训、参加职业培训时,一定提高警惕,保持头脑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