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当所有人都在做着各种想做的事时,我却一直活在唯分数论的世界里”
□“进入了一个环境就会不由自主地用这个环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你知道一个学渣,尤其是一个没有任何闪光点的学渣,内心有多么难过了吗”
□“他们原来唯一比其他同学强的地方就是学习成绩好,上大学后他们发现自己唯一的优点没有了,所以会心情低落”
------------------------------------------------------------------
最近一段时间,“名校学渣”成为网络热词,起因是知乎上的一个提问:“在清华当学渣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清华、北大、人大等名校学生或毕业生纷纷跟帖回答,诉说自己的“血泪史”,人气最高的一个回答竟有6000多个“赞”。
而围观者在感慨“在名校读书压力真大”之余,也生出一个疑问:但凡能考上中国最顶尖的几所名校的人,智商必然不低,怎么就会被碾压成学渣了呢?
与学霸同行,一不留神就会垫底
如果说进入名校有什么样的困扰和辛酸,那么学霸太多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学霸不仅学习好,而且颜值高、家境优渥、多才多艺、视野开阔,关键是他们都还很勤奋。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稍一懈怠,就会被碾成学渣。
张冬易高中时也曾是学霸一枚,但当她以傲人的成绩考入梦寐以求的名校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井底之蛙。
为了不掉队,这4年,她从没有懈怠过。因为专业是小语种,她每天都要背单词、练口语、磨听力、阅读书籍。在这所以文科著名的学校中,外国语学院的课程是出了名的多,她和所有同院的同学一样,每天课后要进行几个小时的自习。
“学外语是个苦功夫,没有捷径,只能拼学习时间。日常的学习不能停,一停了就没有语感了,背过的东西也会忘。”每到期末,班级里更是人心惶惶,通宵自习室、寝室、学校外面的麦当劳和咖啡厅……到处都是张冬易的同班同学。那半个月,她和同学一起“刷夜”,从没在凌晨两点之前睡过觉。
即使这样,张冬易仍然觉得自己是个学渣。
“我的成绩只能勉强保持在中游水平。”张冬易说,对于外语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分绩是今后出国深造时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学校要求,一个课程每个班只能有30%的同学上90分,这更加剧了班里的竞争,张冬易得到的90分寥寥无几。
4年下来,张冬易的学分绩在3.4左右(满分4.0),对于其他专业来讲,这并不是一个难以启齿的成绩,而对于她和她的同学来说,这已经是申请出国的底线。
“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当所有人都在做着各种想做的事时,我却一直活在唯分数论的世界里。”张冬易说,这几年她从来没有痛快地玩过,学分绩就像一个紧箍一样,让她一刻也不能放松。每每想休息一下,就会想到是不是有人还在学习。
那可以别这么拼吗?“不可以。”张冬易回答,她一直被这群“着了魔”的同学推着跑,稍一懈怠,就会垫底。她最遗憾的是,苦读4年,自己既没有充分享受大学生活,也没有得到好的成绩。
焦虑和压抑是名校学渣的共同体验
“做学渣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出众的地方,而且连唯一的优势——学习好,也没有了。”这则回帖道出了很多身在象牙塔尖,却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大学生的心声。
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郭磊,在几年前走进了清华大学。然而,他最终没能走到毕业。
入学时的他,和大多数新生一样,顶着名校的光环,戴着高考成绩全省排名前列的头衔,充满了热情和憧憬。上大学后,他没有懈怠,依然像高中一样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按照自己的规划上课、自习、参加学生活动。那时的他,还当选为班上的学习委员。
微积分55,线代60。他没想到,人生的第一次挂科来得这么快。
“到底发生了什么?”郭磊一遍遍问自己,明明学习挺用心,却在第一学期期末考成这个样子,这个不按剧本发展的结果让他实在难以接受。清华没有补考,只能在下学年重新上一次课。不同的是,那时和他一起听课的是学弟学妹。
大概是从那时开始,郭磊便无法专心学习了。“不是我不想听课,而是我做不到。”挂科的事让他异常焦虑,而课程却不能缺掉任何一环。焦虑,无法听课,学不会,更加焦虑……郭磊就这样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郭磊开始害怕见到父母,而父母在他的精心“掩饰”下丝毫没有察觉儿子的精神状态已经不似从前。“我承担了他们十几年的梦想,要我在他们面前把这个梦想亲手打碎,我做不到。”于是,虽然背负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包袱,他仍然故作轻松地和大家一样上课、学习。
大三的最后一个学期,郭磊已经挂了3科,按照学校的规定,他要被退学了。然而这让郭磊愈加明确,想要走出这种情绪,他必须离开这里。
决定要离开了,郭磊的心情反而轻松了不少。在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下,他渐渐将心态调整过来。退学后,郭磊转学到美国某高校读大二,之前在学校里平均分不足70分的他,这学期在美国的学分绩是3.92,名列前茅。
郭磊经历过的压抑和焦虑,几乎是所有名校学生的共同体验。有人坦言“每天都在焦虑”,因为“进入了一个环境就会不由自主地用这个环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你知道一个学渣,尤其是一个没有任何闪光点的学渣,内心有多么难过了吗?”而且,这些考入名校的学生,都曾经那么骄傲。
学渣,或是一种自嘲
在名校当学渣,或许并不全是悲情,在知乎的众多回答中,有很多是对于自己学渣身份的调侃,他们虽然自称学渣,但也不掩饰他们在其他领域取得的成绩。
毕业于北大的梅里如今在英国知名剧院做歌剧演员,他说,是4年的学渣生活让他取得今天的成就。
梅里表示,母校的独特之处在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习好坏绩点高低并非唯一的评价标准。学校里面喜欢做什么事情的人都有,“你能把一样东西玩到极致,你就牛,管它是不是不务正业”。
虽然是一个“学渣”,梅里却觉得在大学的4年过得很开心,因为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经常夜晚一个人在琴房练声,每周课余花一个小时去艺术学院上声乐课;找到了一群知己,大家夜晚到湖畔的石舫上对着湖水里月亮和塔的倒影唱着一首又一首的歌,所谓青春的情怀大概不过如此。”梅里说。
虽然成绩不好,专业也和自己的兴趣相差甚远,但梅里还是发现了自己男高音的特长。最终,他走上了歌剧演员的“不归路”,而身边的朋友同学也都一直支持鼓励甚至欣赏他。“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和理想并能够为之努力,这对我来说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团委书记刘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名校的“学渣”,有些是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生活学习状态,导致学习成绩不好;有些其实是很优秀的,他们自称“学渣”更多是一种自嘲。
刘佳称,很多同学上大学后没有在学习上花费太多精力,成绩就没有那么拔尖了。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在别的方向和领域取得成绩,同样值得肯定。整个大学期间在任何方面都没有收获,这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渣。”刘佳说。
不过,在提倡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里,不少同学也陷入了找不到方向的困境。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同学说,“北大的价值导向永远是丰富的,我们是学渣,但我们并没有懒惰或者放纵,而是不知道什么值得干,什么值得学。当然,我们的确没有非常努力地去探索。”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学渣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曾经的学霸成为学渣,甚至一蹶不振呢?
在某顶尖大学从事了多年学生工作的孙老师表示,名校学渣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是,学生入学时的专业基础不一样。“我们的生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竞赛保送,他们是有专业基础的同学;还有一部分是没有基础,通过高考进来的同学,以及国防生”。
这样的客观背景导致上专业课时,有些人基础很好,自然成绩就好,有些人反而是零基础。“甚至有些同学,大学4年一直在追赶,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压力的确很大。”孙老师说。
造成学渣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心理因素。孙老师指出,该校很多学生高中时都是尖子生,他们除了学习没有其他兴趣和特长,也没有除成绩以外的获得自我认同感的途径。
“他们可能唯一比其他同学强的地方就是学习成绩好,上大学后他们发现自己唯一的优点也没有了,所以会心情低落。当然,很多同学也会在大学生活中慢慢找到兴趣和发展方向。”孙老师说。
刘佳说,名校里竞争激烈,即使大家曾经都是“尖子生”,也总得排出来一个名次,后边的同学就会有心理落差,一旦不能及时调整,就会越来越消沉。
一位治疗过名校“学渣”的心理咨询师分析,有些同学一直习惯趋利避害的处事方式,做事情一定要让父母和周围人满意,获得表扬嘉奖。时间久了,就会变得不习惯找别人帮忙,也经常掩饰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最终导致无法和自己、他人进行有效沟通,陷入焦虑。
而一名中学教师看了知乎上的一些回答后感触很深,他说,中小学教育和广大父母也要重视“名校学渣”现象,别再把“考上名校”视为唯一的目标,别再培养“只会学习、做题和考试”的孩子了,如果经历千辛万苦把孩子送进名校却成了学渣,甚至退学,又有什么意义?
(记者 叶雨婷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责任编辑:苏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