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济源:课程建设从“单打独斗”到系统推进

2018-12-22 23:06:00浏览:25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在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学生学习场地不再局限于教室,田间地头、市场作坊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地方。济水一中作为“济源市中小学

在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学生学习场地不再局限于教室,田间地头、市场作坊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地方。济水一中作为“济源市中小学校课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试点学校,全面启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课程建设。3年来,济源城乡中小学教师教得更活了,学生学得更活了,群众对济源教育的认可度更高了。

济源市的课程建设,有明晰的推进路径。2016年,济源市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整体规划、系统设计了时间表、路线图。在实践中该市建立了“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和“问题导向的研讨机制”,有序推进中小学校课程建设。这改变了城乡教师在课程建设上“单打独斗、只身探索”的状态,教师团队定期集中研修与日常教学教研相结合,探索适合的课程建设内容、路径、方法和经验。

“以前在绿皮车时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在高铁时代,每节车厢都有独立的动力系统,济源市各试点学校的教师团队也都有了这种向前的动力系统。”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课程处处长陈云龙说。

3年的时间,济源市教育局和教育部、山东省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合作,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选取涵盖城市、平原农村、山区的10所学校作为市级“课程建设试点学校”,组成了“课程专家+济源市教育局业务科室+试点学校”的“课程建设团队”。

“目前,中小学校课程建设已从‘试点带动,重点突破’进入‘系统推进、逐步深化’的新阶段。”该市教育局局长刘善祥说。从区域到学校、学校到学科的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同时以项目推进的方式实施中小学校课程建设已全面推开。先后6次召开研讨推进会议,通过“问题导向的研讨机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济源市推动中小学校课程建设的“市级试点学校+镇级试点学校”分层联运发展机制,走出了一条“专家引领、试点引路、联动发展、分层推进”的实施路径。以10所市级试点学校为基础,各镇(办)分设1所初中、1所小学为镇级试点学校。53所市镇两级试点学校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62.4%。各个层级的试点学校合作互助,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分层推进、均衡发展。

在项目组分层推进的过程中,济源市教育局通过“学”“讲”“写”“研”“评”等5项实践策略,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展深度学习,开阔视野,丰厚积淀,提高能力,促进学校和教师反思总结提炼,生成了一批丰富的阶段性成果,也为区域推进课程建设积累了真实、生动、具有借鉴价值的资源。

“‘三年行动计划’,激活了济源区域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成为济源区域教育发展新样态、教师专业发展新方式、学生成长新路径。”刘善祥说,“我们将再接再厉,做好教育改革的探路者、示范者、引领者。”(本报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赵鑫)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11日第7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校园情,家国梦

上一篇:

青岛出台“20条”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