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农耕生产生活器具展厅’,展示的是从播种到收割的各种传统农具……”吉林省通化县快大茂镇中心小学红领巾解说员正在为参观的来宾介绍学校“民俗器用陈列馆”中的展品。
原来,在快大茂镇中心小学校园内,有一座完整的传统“东北农家院”,院落里土坯房、老井、葡萄架、仓房一应俱全。屋内有土火炕、吊摇篮、雕花柜等。民房另一间屋子里的天棚上挂满了描绘“掰苞米”“攥汤子”“堆雪人”“编筐篓”等场景的剪纸作品。而这些极具民俗风情和生活气息的作品都出自该校学生之手。
“撕纸”撕出吉尼斯纪录
2016年5月26日,在快大茂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1741名学生都专心致志地“摆弄”着手里的一张红纸。7分钟后,孩子们将手里的红纸高高举起,每张红纸都变成了一幅字。随后,孩子们把这些字有序地贴在百米长卷上,巨幅手撕作品《弟子规》便展现在观众眼前。随着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吴晓红大声宣布“挑战成功”,操场一片欢腾……
一所乡镇小学是如何将“满族剪纸”的特殊技艺——撕纸,带到了世界文化舞台?“这要追溯到17年前我听到的一堂美术课!”身材高大、性格爽朗的快大茂镇中心小学校长刘洁笑着说。
2001年,初任校长的刘洁曾到下辖村小听过一节特殊的美术剪纸课,任教的是从小酷爱剪纸的青年教师张杰。那一天,刘洁第一次听到不用剪刀的剪纸课。原来,张老师指导学生用手撕,而且发现手撕图案的毛边茬有剪刀剪不出的独特效果。不久,刘洁就把他调到中心校,专门为他配了一个工作室,还帮助他联系民间艺术家倪友芝、满族文化专家王纯信当面指教。
“刘校长就是我的伯乐啊!”在刘洁的支持鼓励下,张杰的“撕纸”课越来越精彩,“撕纸”技艺也突飞猛进。现在的张杰已成长为“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吉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吉林省劳动模范”。
张杰还清晰地记得2013年在北京开画展时的情景:“刘校长一下火车,便挤着公交车到了美术馆,和我们一起粘贴学生作品,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校长和我们一样,有时趴在冰凉的地板上,饿了就吃碗水煮挂面,累了就躺在地上喘口气……”美术教师张焰说。
受张杰影响,校内其他几位美术教师也开始学习“撕纸”技艺,研究“撕纸”教学。他们或以满族民间传说、英雄人物和民俗故事为背景,或以家庭和校园生活为场景,让孩子们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熏陶中进行撕纸创作。学校也陆续出版了《少儿满族剪纸读本》《小学生撕纸技艺教程》等系列校本教材。
2012年8月,中央电视台《芝麻开门》栏目组慕名来到快大茂镇中心小学,录制“民俗大挑战”节目。学校3名选手不负重望,在层层选拨中脱颖而出,以构思巧妙和极具童真稚趣的撕纸作品赢得了一等奖。
“我们就要通过倡导‘撕纸’这样的课堂,关注孩子的个性化表现,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孩子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刘洁说。
“老物件儿”集出大名堂
“看,这老柜子上的雕花,多好的手艺啊,保存多少年都不褪色。”为什么想到把传统民居盖到校园里?刘洁说,自2007年开始,在王纯信教授的言传身教下,学校就开始收集一些“老物件儿”。随着“老物件儿”增多,学校不得不考虑如何“安置”它们。
2010年8月,学校迁入新校舍,校园有了更大的空间。刘洁马上带着团队,先后考察了白山市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吉林市满族文化大院,还特邀几位专家前来指导,几番论证后,把一间阅览室改装成“陈列室”,那些收集来的“老物件儿”有了更好的安身之地。
学校收集和展出“老物件儿”之举,县委县政府也给予大力支持,投入专项资金40万元用于“民俗器用陈列馆”的建设。于是,刘洁号召全校师生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收集民俗“老物件儿”活动:无偿捐赠的,登记造册写下捐赠者姓名;能够购买的,出资买下;同意代为保管的,就精心陈列于馆内。
之所以对收集“老物件儿”情有独钟,刘洁有自己的想法:“在我心中,每一个老物件儿都是有感情的,看起来都那么安静,但它们承载着许多沧桑故事。”
2012年秋天,“民俗器用陈列馆”已初见规模,占地400平方米,包括两间草房、一座油坊、一座仓房,以及牛圈、猪圈、柴垛、碾盘、辘轳等一应俱全的东北农家院诞生了。馆内有藏品1000多件,其中有很多50年以上的淘金盆、风扇车、雕花柜等,也不乏百年以上的酒篓、清花瓶……
“当我们不知道要撕什么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到‘民俗器用陈列馆’走一走,看着看着,同学们就真的会找到想撕的东西了!”四年级(1)班的黄梓淇同学说。孩子们相信纸张是可以说话的,而赋予纸张生命力的正是孩子们灵巧的小手。
“刘洁和她的团队让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具有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成就了农村孩子快乐学习的梦想!”通化县教育局局长于胜利说。随着“满族剪纸”传承教育成果的扩大影响,快大茂镇中心小学先后获得“全国少儿满族剪纸教学基地”“全国中小学中华文化优秀传承学校”等多项荣誉,通化县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满族剪纸文化之乡”。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12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