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国家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江苏省兴化市,一垄垄的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继今年6月全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后,江苏大学无人农机团队的40多名师生又在兴化的田间地头忙碌,为水稻收割、小麦播种进行无人农机的调试。团队负责人魏新华介绍,明年春季,他们还将去单垄最大长度达3.7千米的建三江垦区,进行大型田况的田间试验。
“农机领域的每一项成果,不能‘黑板种田’‘实验室养鱼’,而要接受大地的考验,到田间地头去看作业实效。”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介绍,作为一所以农机起家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始终把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第一责任和首要任务,近十年学校在农业装备领域共获得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发明奖,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农机兴校,打造特种部队
农机,是江苏大学的底色。
学校前身为1960年建校的镇江农机学院,是国家首个以推动农业机械化为使命设立的全国重点大学。然而,随着学科目录调整,农业工程学科建设进入低谷,学校也由“国家队”转制成为“地方队”,事业发展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
在学校三江楼后,一幢幢二三层小楼掩映在绿树荫中,这是“学校挤一点,科研经费省一点”盖起来的实验用房。在学校校长颜晓红看来,“这些小楼,就是一代代江大人艰苦奋斗的脚印”。
正是凭着一股子“自强厚德,实干求真”的精神,学校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续写着与“农”的不解之缘。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坚持农业工程学科的核心地位,举综合大学之力,优先发展农业工程学科,凝练和打造各学科的涉农特色方向,凸显“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特色。
食品科学与工程凝练出农产品无损检测与物理加工装备与技术方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凝练出农用动力、农用节水灌溉装备与技术方向,应用经济学凝练出农业金融、农业绿色发展方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实作为、大作为,要踩着鼓点更加精准地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资源和能力,才能扎根中国大地办出农机高校特色。”袁寿其说。
目前,江苏大学已经成为唯一拥有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和秸秆处理等农作物机械化生产各环节研究的高校。学校成为农业农村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成立学术特区农业装备学部,农业工程学科群中拥有的农业科学等4个学科已进入ESI全球排名1%。
落地生根,扮靓农机底色
底色,靠什么扮靓?江苏大学的回答是,把论文书写在农村大地上,在立地中厚植乡土乡村。
7月的黑龙江宝泉岭农场,燥热难耐,农业装备工程学院李耀明、徐立章团队一行20多人,辗转了数十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农作物收割季节里,团队奔走在天南地北,到不同田块测试不同作物、不同品种的收获机械。紧跟在收获机后面观察机器运作情况,清选装置中吹出来的秸秆和杂余,不知道打碎了团队老师多少副眼镜片。
历时多年的研究,团队研发的“油菜联合收割机关键技术与装备”“水稻联合收获机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分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特别是针对亩产超1000公斤的超级水稻研发的收获装备,近三年累计销售研发产品72185台,新增销售收入54.78亿元、利润7.31亿元、税收1.67亿元、创汇6142万美元。
“再好的品种、再好的栽培方式,没有配套的农业装配也无法实施,”徐立章说,农业装备的研究永远在路上,随着海水稻、巨型稻、再生稻等作物品种的不断更新,团队又在研发配套的智能农业装备。
浙江温岭大溪镇,泵企林立,被称为“中国水泵之乡”,这个称号源于与江苏大学的产学研联姻。广泛应用于我国农业灌溉的潜水泵,存在着技术水平低、耗能大、可靠性差等瓶颈问题。学校20多年来潜心研究潜水泵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被国内潜水泵生产企业普遍采用,产量约占全国潜水泵行业的60%以上,引领了潜水泵行业的高速增长与繁荣。仅大溪镇的潜水泵年产量就达1000多万台,出口占50%以上,解决了十几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实现了“农民靠水泵致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今年8月,学校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又与温岭市共建台州温岭乡村振兴学院,继续为温岭水泵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贡献“江大方案”。
农业装备技术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目前,江苏大学主持参与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业装备重点专项约60%项目的研发工作。“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服务导向,大力推动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贡献科技动力和智慧力量。”颜晓红说。
挥起指挥棒,人才向农流动
在第二届“东方红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中,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学生李男研制的“高架栽培配套草莓苗全自动移栽机”获得了特等奖,这种适应高架草莓农艺特点的移栽机器人在国内属于首创。
受大赛组委会邀请,李男带上了亲手制作的移栽机器人来到武汉参加中国国际农机展,“难忘的一次经历!看到了最新技术在农机产品中的应用,也认识到自己作品不成熟的地方”。
正是研究生阶段参与了草莓移栽机器人的研制,今年毕业时,李男选择到无锡一家电气公司就业,致力把公司生产的控制器推广应用于农用机器人领域。
学校培养了我国农机学科第一届本科生、硕士生,培养了我国第一位农机博士。在农机专业逐渐转冷的情况下,学校独辟蹊径,把冷门变成热门,成立农业装备工程学院,恢复农机本科专业招生。如今,学校已经累计培养了87000多名农业装备工程人才,61%的校友植根于农业装备行业,逐渐成为农机装备行业的中流砥柱。
为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的现代农业装备优秀人才,让他们专业知识雄厚、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创新创业能力过硬,学校强调开门办学,建立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与国内外高校签署了农机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在雷沃重工、东风农机等农业装备龙头企业建立本科实习基地,并依托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将优势科研资源用于本科教学,推动科研内容进入课堂教学,强化教学优质资源建设。
利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全国创新创业赛事平台,学校加大涉农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在近两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的6项获奖项目均为涉农项目,涉及节水灌溉、精准喷药等领域,体现了涉农专业人才良好的竞争力。
面向未来,学校还将坚持农机特色办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做到“顶天求索、立地深耕、育人报国”的无缝结合。袁寿其说:“学校要进一步丰富‘工中有农,以工支农’内涵,形成综合性大学为农服务的鲜明特色和独特情怀,让农机始终成为江苏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和最强大的底气。”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19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