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发展状况如何?全国妇联2016年牵头做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终期评估报告介绍了两组数据,一是学校系统普遍建立家长学校并常态化开展活动。全国共建有幼儿园、小学、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338240所,建校率为76%,有指导者队伍的占68.3%,开展经常性(每学期至少3次)指导活动的为64.3%。其中幼儿园家长学校133613所,建校率为68.8%;小学家长学校149461所,建校率为79.9%;普通中学家长学校50609所,建校率为87.6%;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4557所,建校率为78.7%。二是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建设逐步推进。全国共建有城乡社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359656个,建设率为59.7%,有志愿者队伍的为49%,经常(每学期至少1次)开展指导活动的有46.5%。其中农村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288499个,建设率为56%;城市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71157个,建设率为81.1%。
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化指导迫在眉睫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学科建设落后和专业化人才缺乏,教育理念杂乱,许多机构和所谓的专家提供给父母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花样繁多却未必科学。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广为传播的情况下,父母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新闻客户端每天接受大量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推送。这些内容良莠不齐,鱼目混杂,甚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一些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反而不如那些哗众取宠,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受欢迎。
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地区,随着家庭教育理念的普及,父母教育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家庭教育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社会急剧变化,新问题与新矛盾层出不穷,也需要更为专业化的破解与指导。正是由于父母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强大需求,与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所产生的矛盾,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化指导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
为了推进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和指导的专业化,自2015年开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即组建课题组,在我和关颖研究员的组织协调下,与相关专家学者一起开展了“我国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化状况”专题调研。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电话和邮件访问等多种方式,对我国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化的需求背景、基本情况、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家庭教育指导人才队伍建设的初步设想,以期为我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和指导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正规化建设提供参考。研究报告《家庭教育指导需要专业化》由关颖执笔完成,发表在《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6)》上(2017年10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不能走学校化之路
所谓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学校化,就是以学校教育模式为标准来推演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阅读一些教育词典和家庭教育研究论著,对于家庭教育的解释许多都是学校教育的翻版或延伸。如今轰轰烈烈的家校合作,也有把家庭变为第二课堂,把父母变为老师助教的倾向,似乎一切围绕学校教育转、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就是家校合作的成功。显然,这是学校中心主义的体现,是无视家庭与家庭教育特点和规律的体现,也是忽视人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生活需求的体现。
比如,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就是办学思维的体现,但如果只是以家长学校的方式来推进家庭教育是难以见效的,因为它无法满足差异性的家庭特点和需求。为此,我曾提出,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让家庭变为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越有魅力的家庭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随后在中国教育三十人2016论坛上,我发表了《新家庭教育宣言》(刊于2016年12月29日《中国教育报》)。我的观点是,家庭具有独自的特点和规律,家庭教育是比学校教育更为悠久更有个性更具魅力的教育,我们需要捍卫家庭与家庭教育而不是相反。
因此,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不能机械照搬学校教育的理念与模式,而是需要尊重家庭与家庭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并且以此引领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化,进而真正推进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的进步。
在研究报告《家庭教育指导需要专业化》中,我们对于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提出一些初步构想。家庭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性质和内涵;也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与诸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的综合学科。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才的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基础性、务实性且自成体系,而不是短训班、专家讲座。
我们对高校博士、硕士论文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多学科关注家庭教育,最主要的集中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学科。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这一结果也印证了家庭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是家庭教育研究领域公认的、联系较为紧密的三大学科。因此,家庭教育指导者有必要强化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必须在培训中针对家庭教育的不同需求为指导者提供相应的解决和分析现实问题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初步调研、论证,我们初步构想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课程。
必修课是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普遍性问题,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家庭教育基本理论、思想史、理念与方法等);家庭教育心理学(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重点、家长心理、家庭教育的社会心理等);家庭教育社会学(儿童权利与父母责任、家庭的教育资源、家庭教育的社会影响因素等);家庭教育指导概论(家庭教育的国家政策和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者素质、工作评估等)。
选修课是针对家庭教育中的特殊问题、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准备做父母、优秀家庭文化传承、大众传媒与家庭教育、新兴科学与家庭教育、特殊儿童和特殊家庭儿童教育、学习型家庭创建、家庭生活指导、家庭养成教育、家庭危机干预、亲子活动设计,等等。
在确定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上,分别规定相应的课程科目及学分,严格课程管理和考核制度。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教材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对多数家庭教育指导从业者而言是业余学习,更需要通过教材进行深度学习、自我领悟。因此,在建立课程体系的同时,尤其应重视教材建设。一是选定现有的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自成体系的家庭教育学术著作;二是专项投入,组织在家庭教育及相关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撰写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内尚缺的教材。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并确定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的必读和选读书目,以打牢专业根基。
家庭教育指导需要职业化更需要专业化
家庭教育作为一个需求广泛而强劲却又极具差异性的领域,毫无疑问是需要职业化人才的。所以,家庭教育指导从业人员职业化建设已纳入国家七部位联合颁布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其中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家庭教育工作队伍职业化水平”。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提出“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和指导服务机构准入等制度,培养合格的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队伍。”
根据国内外的实践来看,职业化的必要前提是专业化。国家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家庭教育指导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家庭教育指导职业化不仅进展缓慢、参差不齐、管理无序,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则和更为重要的群体可能被忽略。
李洪曾研究员曾经长期担任上海市教科院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具有丰富的经验。我在对其访谈时,他认为,家庭教育的专业机构需要认证,但家庭教育指导者要专业化不应该搞职业化,国外是社工的方法。其实,教育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有自身的特点,最根本的要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像抓教育教学科研一样,纳入校长和班主任培训,校长要引导教师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提高自己,也可以互学互帮,形成教育系统内部的工作机制。
李洪曾的观点给我重要启发,即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特别需要加强对教育系统的引领和管理,使之成为内动力。理由之一是指导家庭教育是法律法规赋予学校与教师的职责,也是完善家校合作的必然途径;理由之二是教师队伍是最具专业性最具规模性最接近学生家庭也最适合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群体。
高校推进家庭教育学科建设,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而优先引领教师群体提升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水平可能是第一选择。在这一互动过程中,也会给予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极为丰富的营养。
以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带动高校把家庭教育作为必修课程
在教育部和全国妇联2002年颁布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中就提出“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师资继续教育机构,可以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然而十多年过去了,从我们对全国师范院校开设家庭教育课程的调查情况看,这一倡导性的条款并未得到更多学校响应,个别已经开设课程的学校也有诸多困难和问题。
我们对师范院校开设家庭教育课程调查的总体,是选自教育部官网于2015年5月13日公布的全国高校名单中的师范院校和有师范性质的高校共227所,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邮件访问中只有12名教师表示本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占全部被调查学校的5.2%。
可见,绝大多数师范院校没有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是否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开设什么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相关师资,而师资状况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我曾经有幸在中华女子学院开设一个学期的家庭教育选修课,对此感受颇深,即家庭教育学科建设越健全,师资力量越强大,家庭教育课程越有保障,反之亦然。从我们对15年间家庭教育方面的硕博论文统计来看,近六成的家庭教育论文出自师范类院校,说明师范类院校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基础。
随着近年来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也多有涉猎家庭教育研究方向。在课题设计中,我们认为博士、硕士论文是反映高校家庭教育研究及其人才培养的重要成果,从中可以了解关注家庭教育的学科方向、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以及家庭教育研究者关注的领域。
感谢李文道博士和卢宇硕士的帮助,在调查中检索了中国知网(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0年至2014年15年间以“家庭教育”为“关键词”和“题名”的论文,筛选后形成“家庭教育硕博士学位论文库”,共收入学位论文918篇。尽管硕士论文不是全部,但优秀论文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整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统计分析指标包括:论文完成时间、论文题目、论文作者姓名、所属大学或研究机构、属专业方向、导师等。分析结果如下:
1.家庭教育研究逐年升温,有关家庭教育的硕士博士论文持续增长,但多数高校依然是盲点。
从数量变化上来看,在2000年至2014年15年间,有关家庭教育的硕士、博士论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年仅为2篇,2007年超过100篇,2011年超过200篇,2014年已上升至399篇。见下图:
2000年至2014年中国知网博士硕士家庭教育论文数(篇)
硕士、博士论文数量持续增长,表明家庭教育领域受关注的程度明显提升,对这方面研究感兴趣的师生越来越多。?
2.师范类高校关注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占多数,综合性大学占比超4成。
“家庭教育硕博士学位论文库”论文中,有547篇出自师范类高校,所占百分比为59.6%。在这些学校中,发表20篇以上论文的涉及9所师范院校,共326篇,占到全部论文的35.5%;发表10篇以上论文的涉及23所师范院校,共547篇,占到全部论文的59.6%。综合类高校硕士、博士论文共371篇,占40.4%。超过10篇的涉及6所大学,共90篇,占全部论文的9.8%。
3.多学科关注家庭教育,主要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
全部论文涉及的专业有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社会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外国语言文学和其他学科。其中教育学占41.9%,心理学占11.5%,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占13.3%,思想政治工作占11.4%。四个学科总共占到全部论文的78.1%。
4.高校以家庭教育为专业方向的专家学者并不多见。
分析结果显示,在“教育学”学科之下有4个直接与家庭教育直接相关的专业方向即:家庭教育、家庭与社区教育、农村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涉及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生教学的相关学者12人,其他学科方向27人。
5.研究内容涉及家庭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国外研究等多领域。
全部论文涉猎内容比较广泛中,按内容大类分以篇数多少依次为:亲子关系197篇、家长教育92篇、家教思想及理论82篇、流动和留守儿童82篇、家校合作63篇、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47篇、家庭道德教育44篇、少数民族家庭教育38篇、国外家庭教育30篇,其余为其他不便分类文章。
数据分析表明:(1)师范类高校是家庭教育研究的绝对主力军;(2)综合类高校关注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3)15年间发表10篇以上论文的涉及师范类和综合类高校共有29所,共637篇,占到全部论文的69.4%。这一状况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关注家庭教育的导师,在硕士、博士培养中对家庭教育领域并未持续关注或者并未涉及。
在师范类院校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有充足的理由,最为重要的是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学校与教师负有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而将要从事教育工作的高校学生,怎能不接受家庭教育课程的学习?
当然,开课必须具备师资。在目前高校家庭教育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的现实情况下,首先要尽可能挖掘本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的专业师资,同时积极借助校外力量也成为必然的选择。值得特别重视的是,对于校外力量必须以专业化为标准来选择,优先选择那些有科研基础和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经验的专家,也可以选择一些教子有方的好父母现身说法。
简而言之,今日中国家庭教育的蓬勃发展急需专业化的指导,而专业化指导需要学科建设为基础,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积极承担其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既是外需也是内需。伴随着新时代的脚步,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化发展的春天就要到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需要精心播种和及时恰当的浇灌,而我们需要像农夫一样辛勤劳作,期待并且坚信一定会有硕果累累的收获。(作者孙云晓,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本文系作者在2017年12月3日召开的“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第二届学术论坛”上的发言,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