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延迟满足”切勿生硬刻意

2018-12-23 11:02:47浏览:586评论: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摘要:被误用的糖果效应196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在幼儿园设计了“延迟满足”实验。每个孩子都有两块糖,能坚持

被误用的糖果效应

196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在幼儿园设计了“延迟满足”实验。每个孩子都有两块糖,能坚持在20分钟之内不吃,就可再得到两块糖。如果不能坚持,就只能再得到一块。实验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孩子选择等待20分钟以再获得两块糖,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选择马上就吃糖。经过12年的追踪调查发现,能等待20分钟的孩子,在自制能力、自我肯定、自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素质较强;而选择马上吃掉两块糖的孩子,则表现出犹豫不定、多疑、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等性格特点。

后来人们把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自信的小实验中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称之为糖果效应。其实,糖果实验只是个性预测实验,并不是告诉人们直接通过延迟满足来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这个实验有个不足就是: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三分之二的孩子会有延迟满足能力?怎么让孩子获得延迟满足的能力?如何把握延迟满足的度?这些自控能力强的孩子到底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和有着什么样的养育方式?反而让很多父母直接用这个结果盲目地刻意地去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能力的真正来源

从精神分析来看,一个人的延迟满足能力,恰恰来自小时候父母的及时满足和回应。因为及时满足和回应,孩子产生信任和安全,认为这个世界是值得信任和依靠的,这样孩子就有了等待的心理基础。如果父母刻意不满足或延迟满足,孩子可能担心“得不到”,对“得到”产生不确定感,反而不能等待,迫不及待地得到满足,或者表现出更大的贪婪。比如,妈妈们可能有一个体会,如果一个婴儿吃奶经常得不到及时满足,一有机会吃奶就往往吃到吐奶。再比如,幼儿园每个班级里面,每个孩子都有座位,孩子不需要争抢,如果说30个孩子只有20个座位,孩子难免马上会去争抢自己的座位。

一个孩子能够等待或延迟满足,是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达,并且会被满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适合的时机。因此,及时回应、肯定需要、不刻意延迟,才是孩子自控力的真正来源。

刻意训练反而产生不良影响

育儿过程中,一些父母误把糖果实验的结果当原因,训练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反而给孩子带来一些困惑和问题,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父母刻意延迟满足,孩子认为本可以满足而不满足,是故意刁难自己,造成孩子不信任父母;二是过度压抑孩子需要,孩子表现出一有机会满足,反而贪欲更大、无节制;三是孩子会以为父母刻意延迟满足是在“讲条件”,孩子也养成了做事时跟父母“讲条件”的习惯;四是孩子会认为反正父母不会满足自己,压抑自己的需要,养成过度克制的习惯,长大后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也很难去拒绝别人的要求。

另一方面,父母也产生不少困惑。一些父母仅通过玩具和零食来训练延迟满足,而这些物质诱惑对于幼儿来说往往要求过高。父母很难把握合适的度,如什么时候应该延迟满足,精神方面是否要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

其实在生活中,孩子有大量需要不得不延迟满足的情境。比如,在幼儿园,有时很多小朋友都想玩一个玩具,必须轮流等待;回答问题发言前先举手等待;孩子很想吃苹果,也要等削皮之后再吃;孩子很想去公园玩,也不能要求三分钟就要到达;孩子有时到商场上洗手间也得排队等候;哪怕坐个电梯也得等待。孩子在交往和游戏中也有很多获得等待能力的机会,比如捉迷藏。孩子的生活处处是等待,无须刻意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训练。

当然,生活中也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可适时让孩子等待,比如大人正在谈话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讲话。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做好榜样,增强自控能力,不随意打断正在专注做事的孩子。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中国教育报》2018年04月19日第10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反思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

上一篇: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在矛盾中前行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