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与孩子愉快对话

2018-12-23 11:02:58浏览:215评论: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摘要: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常听他们反映与父母的沟通有困难,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往往不很融洽。究其原因,是一些学生听不惯父母说话时

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常听他们反映与父母的沟通有困难,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往往不很融洽。究其原因,是一些学生听不惯父母说话时的口气。这说明一些家长在与孩子对话过程中,运用了不恰当的句式,影响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家长们与孩子对话时,应注意选择恰当的句式,才能达到情感沟通的目的。

用疑问句而不用反问句

高二学生何灿反映,每次爸爸跟他谈话,说不上两句,就说什么“你难道这个道理也不懂吗?”“你难道要我们管你一辈子吗?”“怎么连小学生都不如?”听起来就烦,那种语气太让人难受了,于是就不理睬他,让他去唠叨。

由于反问句表现的是斥责的口吻,与孩子的人格尊严相对立,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感。建议与孩子对话时多用疑问句式,如“你认为怎么样”“这样看对吗”“你是怎么想的”等,表现的是一种商量的口吻,容易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对话。

用委婉句而不用强调句

高一学生肖枚最不愿意与爸爸讲话,她说爸爸是单位里的干部,回家跟她说话也是那种腔调,什么“你决不能怎么样”“你一定要怎么样”“你要毫不犹豫地怎么样”等,总是那种高高在上、教训人的味道,让人受不了。

不少家长在与孩子对话时,都喜欢采用强调句式,以为自己比孩子成熟,就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此要多用委婉句式,比如说“大概、也许、不大可能、不怎么”之类的句子,可以强化与孩子之间的平等性,又可以表示对孩子的尊重。这样,无论是阐明自己的观点,还是批评孩子的错误,都容易被孩子接受。

用陈述句而不用祈使句

初三学生胡洋说他最不喜欢妈妈整天将“不”挂在嘴上,不准这样、不得做什么、不许干什么等。他常常好几天都不搭妈妈的腔。

像胡洋妈妈同孩子谈话所用的语气,许多家长都曾采用过,因为它表现的是一种命令的口吻,往往会让孩子的人格尊严受到挑战,所以易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如果运用陈述句,则效果会大不相同,因为像“我以为、我想、我看”之类的陈述句,只表明说话者是在客观地叙述某种观点或某种情况,容易使孩子产生平等感,乐于倾听家长的意见。

总之,家长与孩子对话,在选择句式时,应以理解、尊重为前提,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

《中国教育报》2018年04月19日第10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教师要堪当国家重任

上一篇:

“九个坚持”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