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育儿和职场可以互利共赢

2018-12-23 11:03:09浏览:880评论: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摘要:提起职场妈妈,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恐怕是产假、哺乳假、孩子病了或在学校出现问题时请各种事假……包括很多妈妈自己,都会下意识

提起职场妈妈,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恐怕是产假、哺乳假、孩子病了或在学校出现问题时请各种事假……包括很多妈妈自己,都会下意识认为“妈妈”是“职场”的包袱,所以职场妈妈是用人单位眼中的鸡肋。被朋友称为“一路高歌猛进的学霸”妈妈,我之前甚至偷偷在心里认为:生孩子是女人停止自身发展的不二法宝。

然而,9年前的一天,我开始重新审视“职场妈妈”这个特殊人群。那时我的大老板是5个孩子的爸爸,但丝毫不影响他胜任巨型跨国公司的高管。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跟我们聊如何更好地维护跟合作伙伴的关系,如何在工作中更好地获得其他部门的支持。他说,你要像爱护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去爱护和对待他们,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们、更有效地与他们沟通,并且获得他们的支持。

那时我还没有成为妈妈,这句话却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多年后养育二胎的我,越来越觉得这句话含义深刻。

在育儿中学会工作:同理心和共赢

同理心,是从国外的心理学里舶来的,其实我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就是对其很好的解释,英文有个说法叫作“putyourselfintheirshoes”,“你去穿上他们的鞋子”,即体会他人的视角和感受。

记得孩子小的时候,我带他们去博物馆。说好要参观的是他们喜欢的宇宙、科技主题,他们也都兴致勃勃的。可进去没多久,俩小人儿便闹着要出去。我特别郁闷,门票可是花了40多分钟排队才买来的呀!可孩子毕竟是亲生的,他们哭闹,我不能坐视不理,只好蹲下来一手抱一个。这一蹲,我才发现,如果我是孩子,也早就腻味透顶了,因为在他们那个高度,看到的全是别人的大腿和屁股!

这就是同理心。因为我们爱孩子,会很自然地蹲下来,会把自己的脚穿到孩子的鞋里,看孩子看到的东西,体会孩子的感受。正因如此,我们不会认为孩子哭闹是“找茬儿”或“故意惹人生气”,而是会和孩子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后来我们在博物馆待了很久,因为我可以将他们轮流抱起来观看。

换成工作中的冲突呢?在一次金额上千万美金的合同执行中,团队成员告诉我,供应商将供货时间单方面推迟了半个月,将严重影响我们某一家子公司的正常运营,潜在经济损失很大。更可气的是,我们多次和对方交涉,却未获得理解和支持。

愤怒和埋怨在我们心中蔓延,仿佛对方处心积虑要给我们设置障碍,仿佛上辈子结下了冤仇一般。在这种心态下,我们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属于“零和博弈”,要么你赢我输——你延迟供货,我停产亏损,要么你输我赢——你按时供货,没有任何理由。在这种心态下,谁也不愿意让步,谁也不愿意心平气和。每个人似乎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对方的不是,谁也找不到妥善处理的办法。

最终,我们决定放下成见,开诚布公地和对方共同解决问题。此刻我们才知道,原来是他们的供应系统出现了过度拥挤的问题,他们尽了最大努力才能仅仅推迟两周供货。换作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去处理,结果恐怕也是一样的。此时我们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怨气已经减少了很多。而对方看到我们当场核算潜在的经济损失以后,也不停地道歉。至此,双方的心态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完全对立的双方,渐渐转化成站在同一条阵线的伙伴。

对方拿出供应计划来和我们一起找解决办法,甚至去联系他们另外的几个大客户尝试调整供货时间,最终将供应计划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最大程度满足了我们的要求。我们不再是你赢我输的零和博弈,而实现了共赢。

有了孩子以后,我常常提醒自己“蹲下来、听他们说、把自己想象成他们”,便不再顽固地认为孩子是无理取闹。同样,工作中的我也常提醒自己“放下成见、开诚布公地交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才有可能把自己从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死胡同里拉出来,找到一个平衡双方利益的点,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从职场学育儿:平等尊重、有效沟通

如果说是孩子教会我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那么职场则锻炼了我用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沟通。

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家里,我们都会遇到和别人观点不一致、需要说服他人接受自己观点的时候。例如你可能需要说服董事会去投资A公司而不是B公司,你可能需要说服孩子这个周末不去看电影而是一起去超市购物。虽然要说服的对象和内容可能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和人沟通,以实现我们的目标。

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方法有很多。你可以借助自己在公司或在家里的权威地位去下命令,不给对方任何商量和反对的机会;你可以采用引诱讨好的方式,承诺对方接受你的观点以后给予相应回报;你也可以采用威胁的方式,让对方不得不接受你的建议;你还可以和对方一起分析不同方案的优势与劣势,通过共同协商实现目标。

任何一个经过职场长期洗礼的人都能体会到,利用权威或引诱的办法来实现目的,虽然立竿见影,但是绝不能持久,而且不可复制。一旦遇到类似但又不同的情况,对方依然会我行我素。这时如果你权威不再,或同样的引诱不再具有吸引力,该怎么办?

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常常选择“权威”或“引诱”,比较典型的说法就是“你要听大人的话”,或者“你这么做了以后可以吃到巧克力”。但无论是耍权威还是引诱,都只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发挥一两次作用。等孩子大一些,说再多次“你要听话”,也都会变成耳旁风;再多给几次巧克力,巧克力的诱惑也会慢慢消失。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志和观点。工作中,同事、合作伙伴乃至上级都不吃“权威”或者“引诱”这一套,孩子同样不会。

唯一能够可持续解决争端的方法,就是放下架子,进行平等而尊重的沟通,将争论化为讨论,围绕你们共同面对的问题,一起来分析不同方案的优劣、风险与可行性,和对方一起寻找最优方案,而不是固守你认为的最优方案。

育儿与职场有共性:爱是根本之道

同理心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地沟通,都需要我们压抑自己的本能——那种遇到矛盾、争吵和逆境时就心情不顺、满腔怒火的本能,需要我们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放下情绪包袱,对事不对人地考虑问题,需要我们放下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立场,替他人着想。

做到这一点,尤其能将克制变成行为惯性,需要很强大的自律能力。而自律的根本,则是爱。

这种爱,不仅是爱自己、爱家人的小爱,更是对于人性的爱,一种感觉自己和每个人都命运相连的大爱。毕竟,用进化论的说法,人类对世界的终极使命,无非在于将人类的基因往下繁衍而已。无论高贵低微、贫穷富贵,人都有一死,绝大多数人为世界发展做出的根本性贡献仅仅是他们的基因而已。既然如此,无论是你我他,还是世界的每一个物种,谁又比谁更高级一些、谁又比谁在自然规律面前更强大一些呢?

自然面前的每个人都很卑微。生命如此脆弱短暂,为何非要剑拔弩张地度过,为何不能放下自己的成见,与孩子、家人乃至生命中每一个交往的人和平共处呢?

孩子虽然个子小点儿,但也是有独立思维、有喜怒哀乐的独立个体,也是可以在爱和平等中对话的。有一次,闺女玩耍了一天,明明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却偏偏哭喊着要看电视。我跟她讲:“现在你的脑袋瓜子已经很累很累了,如果现在偏要看电视,会减少你睡觉的时间,让脑细胞那么活跃,对身体和脑袋瓜子都不好。你可以现在去睡觉,明天早一点吃完饭,留出足够的时间,既能看电视也不影响休息。你想怎么样对待自己的脑袋瓜子呢?”

闺女想了想,乖乖地跑到床上睡觉去了。

(作者系独立教育文化评论人,著有《我不要巧克力味儿的苹果——剑桥妈妈的有机养育手记》)

《中国教育报》2018年04月19日第9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名校集团中学校组织呈何关系形态

上一篇:

校外培训机构市场准入管制如何转型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