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宁波教育大讲堂”邀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宁波作了“家庭的心理抚养”大型公益讲座。李玫瑾教授分享的关于儿童早期的心理抚养观点,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讲座还通过宁波教育直播间进行直播,7万人同步收看。“宁波教育大讲堂”是宁波市教育局主办,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承办的大型公益讲座。
所有问题都源于养育
李玫瑾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立足于公安侦查,包括预防犯罪的心理问题;另一个是人的心理问题的由来。“我分析案件的基础就是我要讲的心理抚养问题,探寻心理问题的由来。”李玫瑾说。
李玫瑾近年来一直在做家庭抚养教育研究,也因此,她笑称自己被大家称为“育儿专家”。“所有显现出来的问题都已是滞后的表现。”谈到家庭教育,李玫瑾特别强调:父母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家庭教育知识;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造成的。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有三个要点:情感、性格、观念。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需要陪伴、互动,3岁以前的教育比3到18岁重要得多。3岁前重点是情感抚养,情感抚养的多少会决定以后很多事情。
谈到性格抚养,李玫瑾非常认可“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社会中很多成功人士没有高学历,可是他们却非常成功,因为他们能很好地跟人合作,会抓住时机,知道社会需要什么,说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得很好。
现代心理学对观念的研究非常少。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件,体现了一个底线问题。底线就是观念,观念往往就是人的一念之差。一念之差的“念”是什么?其实就是早年父母给他的一种态度,父母的行为示范,这些就是心理抚养。教育孩子时要强调什么,这是父母的责任。
早期亲自抚养意义非凡
发展心理学把人一生的心理年龄划分为10个时期。如果一生有100岁,1岁是一个时期,2岁是一个时期,3岁是一个时期,7到12岁是一个时期……观察发现,变化最大的阶段,6岁以前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青春期。
“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时间段是6岁之前。这是孩子最需要依恋的时期,依恋是一种一对一的情感。”李玫瑾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很多孤儿被送到养育院或宗教慈善团体,他们中很多人长大后因各种问题去做心理咨询。心理医生怀疑养育机构存在一些不好的行为,调查后并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原来问题出在这些团体养育孩子时养育者是轮班制,即每天有不同的人值班,孩子与成人没有形成一对一的关系,依恋情感得不到满足,为日后的情绪问题埋下了祸根。
李玫瑾强调,依恋对象非常重要。孩子与抚养人分离时紧张不安,抚养人一出现他就会很兴奋,跟这个人在一起他很有安全感。情感抚养会形成孩子与满足或快乐相关的记忆,这种记忆会形成潜意识,成为他一生重要的心理力量。所以我们强调早期亲自抚养的重要。同时,通过情感来形成对人的牵制,这是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力。“亲自抚养是你在储存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这个心理资本才会成为对他的心理影响力和控制力。”
6岁之前另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是“恩威并施”。在孩子3岁左右能完全表达自我的时候就要立威。3岁前有恩于他,3岁后立威于他,这就是性格培养。
李玫瑾认为性格培养取决于6岁前的有意行为。第一,抑制任性,3岁前后要对他说“不行”;第二,鼓励沟通,鼓励孩子说出理由,同时要让他听别人的理由;第三,延迟满足,如购买玩具延迟一周,明确要通过努力获得;第四,克制冲动,给予诱惑进行克制训练;第五,防止自私,学会分享,能替别人考虑;第六,防止脆弱,体会体力之苦,在运动中磨炼意志。
青春期是人生第二关键期
青春期,也被称为“最危险的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出问题。孩子在这个阶段犯错成年人要宽容。青春期也是早期教育缺陷的补救期。早年没有亲自抚养孩子,这个阶段要天天跟他一起生活。
青春期除了生理变化,心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如开始有独立意识、要求尊重、逆反突出、开始思考探索、尝试摆脱长辈、性意识开始觉醒。除了以上变化,伴随青春期的还有学习失败增多。这个阶段孩子学习压力非常大,父母要多陪孩子运动。
李玫瑾建议,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的教育方式要调整。与孩子说话时将“要求/命令”变为“商量/建议”;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同事般尊重相待;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善于从孩子的态度发现自己教育方式中的问题;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其家庭背景;关注孩子的兴趣,尽可能与他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信任孩子,减少不必要的唠叨;为他的善良、成功、负责表示骄傲。
家长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早恋。李玫瑾的建议是不要简单斥责,可以给孩子写一封家书。首先让他明白这是很美好的情感;另外,爱情有时候会让人很激动,但是也有一些危险,告诉孩子危险在哪。不妨用文明、优雅、浪漫的方式让孩子感受你对他的爱。
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李玫瑾认为不要回避,可以跟孩子共同讨论,帮他们提高鉴赏异性的水平;父母要为孩子示范优秀异性的榜样;还可以通过书信告诉孩子“性”意味着什么。此外,还可由学校开设婚恋课程。
最后,李玫瑾跟大家分享了“人生真谛”。告诉孩子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生命的重要性如何体现?生命的基本保障条件是什么?在她看来,首先要健康,要远离诱惑,自尊自制;其次要自由,要遵守法律,有行为底线;此外,要活得有情有义。
《中国教育报》2018年04月19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