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孩子恶作剧怎么办

2018-12-23 11:04:31浏览:287评论: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摘要:钱老师:您好!我的儿子今年8岁,上三年级,性格属于活泼的那种,难得有安分的时候,在众人面前不但不紧张反而更来劲,有点儿喜

钱老师:

您好!

我的儿子今年8岁,上三年级,性格属于活泼的那种,难得有安分的时候,在众人面前不但不紧张反而更来劲,有点儿喜欢出风头,总想得到别人的夸奖。今天晚饭前,我接到班主任老师的电话,才知道儿子在班上又惹事了。

原来,今天下午第二节课下课时班长叫起立,同学们都站起身,我儿子伸出一条腿去,把前排的一个同学的凳子悄悄挪开。结果,那个同学落座时一下子跌仰在地上,引起全班哄堂大笑,儿子笑得更起劲。没想到,那个同学起身就哇哇大哭,用手捂住前额,原来额头磕到了桌腿,鼓起了一个大包。

事情捅到班主任那里,老师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狠狠批评了我儿子,打电话给我就是告知我这件事,希望我们配合教育

唉,又惹事了!前几天在小区里,才拔过挡在走道上的一辆电动车气嘴,弄得那位阿姨上不了班,气得在楼梯口骂了许多难听的话。这孩子怎么老让我们烦心呢?对自己的孩子严格教育是肯定的了,还不知道那个同学伤得怎样了,父母看到孩子额头上的包会不会找上门来兴师问罪,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您的读者韦一凡

韦一凡朋友:

你好!

想必你的心里一定很不安稳,既怨恨儿子给自己惹事,又担心那个被捉弄的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头上的大包后,会找上门来追究责任。说来说去,都是你儿子的恶作剧惹的祸。

民间有句俗话叫“七岁八岁狗都嫌”,你儿子正处在“狗都嫌”的年龄。这个年龄的孩子活泼好动顽皮淘气,偶尔恶作剧是常有的事。那些聪明爱表现的孩子、经常被父母和他人忽视的孩子、父母过于溺爱和放纵的孩子,以及有攻击倾向的孩子,都可能成为恶作剧的编导。

一般情况下,孩子之间轻微的戏耍行为是一种儿童式的交往方式,相互之间也很容易一笑而过,父母通常都不会知道。不过,恶作剧过了头或者成为家常便饭就成了作恶,就会给别人带来精神或肉体上的伤害,最终反过来伤害到自己。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说过,人的人格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其人格特征是自我很突出,超我很缺乏,因此其行为完全凭自己的喜好和快乐而决定,忽视别人的感受,不考虑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准则,也不考虑其行为的社会后果。可见,喜欢恶作剧的孩子主要问题是社会化过程滞后,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儿童期是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的关键期,面对惹麻烦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做才好呢?

问清动机区别对待

孩子有了恶作剧,父母先不要急于作出反应,而应该向孩子详细了解事情的经过,弄清行为背后的动机。

一般而言,孩子的恶作剧有两种动机:一种属灵机一动、即兴发挥,这种动机事后往往表现为不知所措、尴尬懊悔;另一种属故意损人、习以为常,这种动机得逞后表现为不管后果,得意洋洋,甚至把自己的得意之处向别人炫耀。

前一种情况属于淘气,不属于品德问题,适当施以批评教育一般就能改正;后一种情况属于故意,存在个性缺陷,需要采取措施加以矫正。你儿子恶作剧不止一次了,应该属于第二种。弄清楚恶作剧的动机后,我们才能够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进行应对。

正确面对宽严有度

孩子惹事之后,父母最常见的是用两种方法应对。

一是溺爱袒护。父母明知孩子的做法不对,给别人造成了伤害,但爱子心切,总是找出“孩子小还不懂事”“一个巴掌拍不响”等理由为自己的孩子开脱,不批评教育,甚至还和被伤害到的孩子及其父母恶语相向,发生争吵。这样的应对方式,怂恿了孩子将来继续恶作剧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如果恶作剧的对象是具有攻击性的孩子,或者被伤害到的孩子父母也同样溺爱孩子,不难想象给始作俑者带来的会是什么。

二是又打又骂。父母得知孩子惹事之后,潜意识里认定是自己孩子的错,不问青红皂白,对孩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有的甚至拳脚相向,表明自己不放纵姑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往往被认为管教严格而被社会所公允。不过,孩子再小也有自尊心,打骂式教育使孩子颜面扫地,孩子嘴上认错,内心肯定会有抵触情绪。而且,父母的打骂在孩子面前产生负面示范,等于告诉孩子将来解决问题可以用拳头。

正确的应对方式是:既不袒护也不打骂,在不损害孩子身体与自尊的前提下,和孩子做深度的思想沟通,在批评教育孩子的同时,还要指明正确的做法。

晓以利害引导行为

你应该明明白白告诉孩子,恶作剧看上去是小打小闹,但结果难以预料,往往会给对方造成一定伤害,轻则伤及同学友情,重则伤及身体和精神。还要告诉孩子,爱恶作剧的孩子,别人都不喜欢和他做朋友,他会处于孤立境地。

我还要对你说的是:儿子的恶作剧固然给你添了麻烦,但换个角度看其实也是送给你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

一方面要让儿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使得同学的头上撞了个大包,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课堂上当场就应该走过去扶起同学询问伤情,主动承认错误,并真诚道歉。

另一方面,与其担忧人家上门来讨公道,不如把公道主动送上门去。你应该教育儿子认识事态的严重性,带着儿子登门询问伤情并主动认错,请求人家谅解。如果能带点水果去,既显示了长辈对孩子的关心,又显示了自己的诚意,沟通的效果会更好。

这一系列的引导措施,有思想的沟通,有行为的示范,目的是引导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同学之间要文明友爱,做了错事要主动认错,恶作剧要不得。孩子学会了与人相处的正确姿态,才能够真正融入社会。

对待惹是生非的孩子,有些父母总是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一听到孩子犯了错,立马拉下脸说一句:“好你个小子,上次的那笔账还没有算呢,新账又来了,这回咱们新账旧账一起算。”

这样做貌似严管,但是孩子感觉自己在父母的眼里始终是熊孩子的模样,看不到“改邪归正”的机会,认为自己反正犯了好多次错,再多一次也无妨。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会逼着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孩子的错,本质上是成长过程中交付的学费。智慧的父母不是排斥而是接纳,在引导孩子把错误提炼成教训的同时,能够正确对待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磕磕碰碰,理解、宽容和接纳孩子,因为他们明白一个道理——留一条路,孩子才能够回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03日第10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以本为本,让本科教育回归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根本

上一篇: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立和发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