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建设教育强国,要建成教育强国就不能只是一部分强,而是东中西部都能得到均衡、充分的发展,中西部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说。
长期以来,重点院校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是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难题。为求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三大难题,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高等教育结构如何从“金字塔”转向“五指山”
“看到各种排名,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吴普特感慨地说,客观指标很重要,但是对区域行业高校来说,仅仅靠这种客观指标来评价还不尽完善,他认为还应考虑一所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承担的国家战略使命。
建立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的一个共同难题。引导高水平大学持续健康发展,科学评价是核心。
中西部高校数和在校生数接近全国三分之二,体量非常大,承担着为国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
“应该建立多元化的、鼓励大学追求卓越、具有特色的分类评价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表示,应当在评价中西部高校时,对大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振兴作出的贡献予以适当的考量。
事实上,在今年1月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8次会议上,赵继在发言中就提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48.1%,预计到2020年前将迈入普及化阶段,不能再用精英化的思维来办普及化的高等教育。
“我们不能身子进入普及化、思想还停留在精英化阶段;不能嘴上讲多样性、心里还想着同质化;不能再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一个维度办所有高校。高等教育的结构应该从‘金字塔’转向‘五指山’,鼓励更多高校办出特色,向多样化、差异化发展。”赵继说,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不能仅靠少数顶尖大学的扩招,还要能办出一批像巴黎高工、巴黎高师这样的特色大学,结构改革和分类导向将是下一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力点。
“国家给我们的使命任务,就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我们在评价时就不能仅仅只数论文,而应该综合考虑大学的办学使命定位、发展度和未来的成长性。”吴普特说。
中西部地区如何吸引优秀人才
“东北的狗皮帽子戴到海南不热吗?人走了,帽子就留在东北吧。”在3月7日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话,在来自中西部高校的政协委员中引起了共鸣。
办学,人才是关键,有了一流的师资、优秀的学生,一流大学建设才有基础。但在吴普特看来,现在中西部优质生源都在往“东南飞”。“区位和待遇上的差距,人往东南走可以理解,但是教师都离开了,还招不到优质生源,中西部高校怎么发展?”吴普特说,这几年国家人才计划对中西部有所倾斜,但还不够。而对那些在中西部拿到“帽子”就要走的人才,是否考虑“摘帽”,“人可以走,但‘帽子’得留下”。
“西部人才向东部流动,可不可以参考足球的转会费呢?”全国政协委员、西安财经大学校长方明认为,应建立人才流动激励和补偿机制,对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高校流入的人才,国家可给予工作生活津贴补助。对从西部地区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高校流入的人才,国家可要求流入地区政府向人才流出西部高校给予经费补偿。
作为中西部地区民族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民族大学校长谢尚果对人才短缺深有感触。
“中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的优势不大,更多的还是靠自己培养,但我们连博士点、硕士点都很少,想要自己培养高层次人才都没有机会。”谢尚果介绍,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才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而且只有4个。
方明建议,可以采取类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的方式,制定“西部省属高校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给定一定数量指标,为西部省属高校定向培养高学历人才。
“国家级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国际交流平台向中西部倾斜,也会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到中西部来。“吴普特说。
如何加大投入办好中西部高校
“上世纪50年代,上海交大几乎整体搬迁到西安,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上海经济的腾飞,上海交大的实力逐渐赶上甚至超过了西安交大。”在吴普特看来,要重视区域经济差距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经费方面,尤其需要中央政府统筹考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对此也深有感触,教育经费来自中央的差异不大,更大的差距是来自地方政府的投入。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已很努力,但由于经济总量偏小、实力不足,能给学校的投入就比较少。
对此,吴普特建议,对行业特色明显的院校,如农林水地矿油类高校,教育部门能否与相关部门联合起来支持?因为行业特色院校培养的人才基本都是为这些行业服务的。
方明认为,可以制定有效激励政策、措施和评价机制,推动中央各部委和中央企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研发基地、成果转化等方面与原有隶属关系的中西部省属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提供经费、人才等资源的支持,促进相关高校办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在吴普特看来,“特色发展可能是中西部高校的一条振兴之路”。
“新中国历史上,我们学校自主选育的抗病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先后主导了黄淮麦区4次品种更新换代,是真正为国家战略而生,因国家战略而为。”吴普特说,当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中亚地区开展科技推广、农业教育,将中亚地区打造成“国际粮仓”进行了初步探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组织师生深入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古、西藏等地,开展大规模“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学校正是在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
原标题:经费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如何办好中西部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