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被理解的青春不叛逆

2018-12-23 11:06:00浏览:340评论: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摘要:■预备青春期:父母角色要转变很多人认为叛逆是青春的必然,但是对有的孩子来说,叛逆也许是个伪命题。有个初中男孩成绩滑坡,情

■预备青春期:父母角色要转变

很多人认为叛逆是青春的必然,但是对有的孩子来说,叛逆也许是个伪命题。

有个初中男孩成绩滑坡,情绪非常低落。爸爸安慰他说:“别难过,你不是最喜欢滑雪吗?咱一起去。”昂贵的滑雪费用对这个家庭是奢侈的,孩子大喜过望。一段时间以后,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的孩子问爸爸:“我当时学习退步那么大,您不但没批评我,还带我去做了我最喜欢的运动。为什么呢?”爸爸说:“你成绩下降,心里比我更难受,我为什么还要责怪你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带你去做最喜欢的事,让你尽快调整好心情和心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如果被家长或老师过度批评,就会让他认为扯平了。不会有内疚感,也就少了自我改变的内在力量。这个父亲坚持按他的思路教子,注重激发儿子自我改变的内在动力,孩子的青春无叛逆也就不足为怪了。

很多中国家长嘴边常挂着一句“我是为你好”,让多少孩子无可奈何。这样说的家长其实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常常拿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较。如果真的是为孩子好,家长就要更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生命的自然生长。当然,关注学习也是应该的。但如果只关注“有用的”学科,往往就会使孩子缺少学习的内在动力。

近些年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归根到底是在做两件事,一是想不想学的问题,二是会不会学的问题。会不会学的问题研究得非常多,却没有完全解决好;想不想学的问题研究得还不够,更没有解决好。多年来国人将人生“起跑线”误读为要学多少知识,其实人生的起跑线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养成了好习惯,孩子的人生长跑才会更有耐力、跑得更远。而好习惯的培养,必须学一些“无用的”东西。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是生命成长的必要养分。

比如有家长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迷恋上网打游戏甚至成瘾。我曾亲自到游戏厅打过一个月的游戏,切实感受有三:游戏能刷存在感,而学习中孩子找不到存在感;游戏让人有成就感,孩子只要努力,就能玩好;玩游戏时不孤独,是很多人一起玩。

搞清楚原因,对策自然就有了: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存在感,就努力寻找其他的优点,并把这些优点放大,让孩子找到存在感。如果孩子学习老不进步,没有成就感,就想想他其他方面有进步吗?得到家长赏识了吗?如果孩子很孤独,家长就反省一下经常和他聊天谈心吗……当孩子生活中有比打游戏更实在的存在感、成就感、安全感,孩子就有希望走出虚拟的游戏世界。

家长担心的另一个青春期难题是“早恋”。青春期的生命充满活力,充满对外界事物的渴求,也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与好感。20年前我在某重点高中工作时,有个学生对千名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其中60%的学生谈过恋爱,90%的学生认为谈恋爱不会影响学习。20年过去,现在的孩子谈恋爱有年龄段向下延伸的倾向。

有个孩子中学阶段谈恋爱,他爸爸就很理解,告诉孩子怎么与异性交往,告诉他恋爱是非常美好的,结果孩子反而把恋爱问题处理得很好。萌动的爱情是人类美好的感情,是孩子长大的表现,也是孩子自我认识的新起点。爱情教育不需要遮羞布,爱情教育不同于性教育,性教育是科学,爱情教育是心理教育。中国学生太缺少爱情教育这一课了,家长需要给孩子补课,老师、学校也需要给孩子补课。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的确需要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我们是否能够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是不是常和孩子沟通,增进对孩子的理解?是否能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期望的是他们喜欢的吗?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去做?大人们希望的事情都是正确的吗……

每一个顺利走过青春期的孩子,都少不了家长和老师的关爱和陪伴。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因势利导,在尊重孩子需求的基础上理解孩子的困惑、聆听他们的心声,做孩子最值得信任的朋友,引导孩子学会面对问题,逐步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当孩子理解大人的想法,并心甘情愿努力去完善自己时,就不会出现所谓的叛逆现象了。

(作者单位:深圳南山区教育局)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31日第10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我给青春期的女儿写了6封信

上一篇:

有价值的劳动才光荣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