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的是印度中产阶级夫妻拉吉和米图,为了把独生女皮娅送进德里最好的私立学校,不惜购买“学区房”,斥巨资进行面试培训,甚至伪造财产证明,假扮穷人身份,抢占贫困生的入学名额。
在贫民窟希亚姆夫妇善良行为的感召下,拉吉最后幡然醒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好的影响,于是勇敢地承认并且揭露了女儿入学过程中的种种恶行,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父母过度保护孩子无法喘息
影片中,米图对女儿的生活和学习都要事无巨细地过问及安排。仅仅是出去玩滑梯,除了事先清洗消毒滑梯外,又是涂防晒霜又是喷防蚊液,甚至在炎热的夏天给女儿穿上了保护服,最后还煞有介事地给女儿戴上安全帽。而女儿皮娅全程沉默不语,机械地任由母亲摆布。
这样的场景无疑是熟悉的。在中国,也不乏这样的父母。他们对孩子倾注了太多的爱和心血,恨不得为孩子打点好一切,不自觉地在大事小事上为孩子做决定,使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空间,致使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绪和内心真实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逐渐迷失自我,无力遵从内心,难以确定自己的价值和目标,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相信这不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
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厚非,然而过度保护是否会让孩子无法喘息呢?你所认为最好的东西真的是最适合孩子、最符合他们需求的吗?因此,家长对孩子不能包办一切,应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鼓励他们抒发自己的想法和诉求,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与孩子沟通。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独立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父母日常行为孩子一面“镜子”
影片中,住在贫民窟的希亚姆夫妇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拉吉夫妇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场景一:在拉吉夫妇刚搬来贫民窟时,非常不适应贫民窟恶劣的生活环境。希亚姆夫妇不但带着拉吉夫妇适应贫民窟的环境、帮拉吉找工作,甚至在拉吉假装因缺钱而无法供女儿上学的情形下,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撞上一辆过路的卡车,把所得的赔偿金全部给了拉吉。如此朴实的希亚姆夫妇也正是他们儿子成长的范本,孩子也像他的父母一样真诚友善,他对皮娅热情友好,他们互相陪伴玩耍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前一段时间,四川某中学的两名初三女生在中考体育800米跑测试中,选择先扶起摔倒的同班同学再一起冲向终点的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本应该是很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却被媒体大肆宣扬。这正说明了当今的孩子们在人格塑造方面的缺失。毋庸置疑,孩子能在紧要关头做出这样的选择肯定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也是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
场景二:希亚姆夫妇在得知自己孩子落选私立学校时,还能忍住眼泪并耐心劝孩子,一次落选并不能说明你就是不幸运的,并对儿子说:“你是最幸运的孩子,学校不录取你是他们的损失。”同时掏出身上所有的零用钱,准备为幸运入学的皮娅一家庆祝。希亚姆夫妇用自身乐观而坚韧的性格和人生态度,教导孩子要正确认识挫折,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家长不要一味地埋怨:“你怎么连这点小事也做不好?”或者说些丧气的话:“这可真是太倒霉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每次都过分计较和埋怨,怎么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呢?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冷静分析,多鼓励支持孩子。一次的失败或者不如意不能代表什么,只要认真思考总结、吸取教训,就一定能有所收获。以此也能教导孩子泰然自若地积极应对人生的各种困境。
场景三:希亚姆发现是拉吉假扮穷人顶替了自己孩子的入学名额时,他气冲冲地准备去学校告发,但当他看到皮娅天真可爱的笑脸时,还是放弃了举报并对拉吉说:“我和你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不知道如何偷窃别人的权利。”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无论怎样也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不逾越道德的底线。
以上场景都例证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为人处世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也就要求家长身体力行,以自身优良的德行教育孩子。
父母知错就改孩子积极面对
希亚姆夫妇善良、无私助人的种种行为深深地触动了拉吉,他开始反思自己费尽周折所获得的“精英教育”到底是否值得?是否在无形中伤害了太多的人,同时也违背了自己做人的原则呢?最终,他认识到,“如果连一个好人都做不了,怎么做一个好丈夫和好爸爸”,并勇敢地冲上舞台,在众人面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可能迷失或者犯错。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对自己孩子的深入了解,最初觉得合适的教育方法可能不再适用。作为家长,也要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人,也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及时改正错误、找到解决的办法。耳濡目染下,孩子就不会逃避犯下的错误,而是会积极地面对和解决。而且,他们也会更加尊重和信任父母,从而更有利于营造平等协商的家庭氛围。
在影片的最后,拉吉夫妇也把女儿皮娅转入了公立学校读书,而在影片开始坚定地想让女儿上最好私立学校的妻子米图,也终于对丈夫拉吉说出了“我希望皮娅成为和你一样的人”。父母能成为孩子成长之路上的榜样,给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心智和品行,才能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18年08月0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