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举办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与家庭教育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根据会上发布的《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保护现状调研报告》,有两成未成年人曾遭遇网络色情、暴力信息;有近八成高中生存在手机消费,而在有消费行为的未成年人中,有约两成未成年人手机消费金额在500元以上。
此次调研的问卷结果显示,目前未成年人每日使用手机的时间并不多,有44.02%的未成年人仅周末或节假日可以使用手机,仅有3.18%的未成年人每天使用手机4小时以上。其中,高中学生由于学业压力使用手机时间低于初中与小学学生。
不过,调查显示,有21.25%的受访学生表示曾在使用手机时遇到过色情或暴力信息。其中,男生更常遇到色情、暴力信息,而且随着年龄增长,遇到此类信息的频率也更高。
此外,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欺凌情况不容小觑,有12.47%的受访学生表示曾遭受网络欺凌,而且男性受欺凌的比例更高。随着年龄增长,认为自己有过网络欺凌遭遇的未成年人也更多。
南都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研究员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以“死亡”“杀人”“恐怖”或另类情感为主题的暴力色情小说出现在一些网络阅读平台上,且对未成年人完全开放。
那么,谁应该在正确引导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中扮演主要角色呢?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调查问卷受访者答案趋同:家长、老师以及其他社会人士均有七成左右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应该扮演主要角色。
调研深入分析发现,在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方式作出管理和要求的情况下,孩子的手机应用内消费、遭遇网络欺凌、遭遇色情、暴力信息等情况均有显著减少。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童小军表示,虽然家长在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引导中应承担主要责任。但有效解决“如何正确引导教育”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她认为,网络素养实际上是社会行为的一个部分。学校不应该对移动互联网一刀切,一律不允许进校园,而是应该开设专门的网络素养课,并将这门课纳入常规教育中。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为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不少企业增添了未成年人保护模式。但由于该模式下不少APP的内容趋于同质化、低龄化,这一功能并不受未成年人欢迎。
对此,多位与会嘉宾指出,不吸引未成年人的未成年人保护模式都是空谈。现今短视频平台在保护未成年人不受到不良内容侵害时的思路,往往是不断净化未成年人模式下的内容,这种净化更像是“可删可不删的都删”的应激合规反应。期待家长能有意识开启未成年人模式的最好办法,除了培训家长外,依靠未成年人模式内容本身的魅力来吸引未成年人主动开启似乎更可能治标又治本。建议平台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兴趣,设置能够吸引未成年人的机制与内容来吸引未成年人,甚至专门为未成年人模式定制独家的精彩内容,真正激发未成年人自主开启保护模式的动力。
新京报记者 罗亦丹
原标题:调查报告:两成未成年人曾遭遇网络色情暴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