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亲情“补偿”要适度

2018-12-23 11:13:01浏览:491评论: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摘要:邻居大刘夫妇都是地质勘探工作者,长年累月、天南地北地在全国各地奔波,每年虽说也有约两个月的假期,但基本上被分割为3段时间

邻居大刘夫妇都是地质勘探工作者,长年累月、天南地北地在全国各地奔波,每年虽说也有约两个月的假期,但基本上被分割为3段时间,每次近20天。由于这样的工作条件,儿子出生后不久就由大刘的父母照顾,所以他们夫妇一直觉得亏欠孩子的太多太多。自认为没有他们,儿子一定过得很不好,因此大刘夫妇也一直认定有限的假期时间是他们偿还孩子亲情债的绝好时机。

每次放假归来,他们几乎每天都带儿子出去玩,几乎每晚都和他一起品读精彩的童话故事;几乎每天都想着给孩子做好菜好饭,十多天都不重样;遇到周末,他们也总想方设法带孩子到周边的风景名胜去旅游一番。幼儿园、小学低年级时他们都是这样坚持下来的。但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大刘夫妇发觉孩子对他们的过度“照顾”不仅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欢迎、欢喜和感激之情,相反,还逐渐有了厌烦、不满的情绪,几次当面抱怨甚至厉声指责他们“破坏了他的正常生活,影响了他的学习”。自己在有限的假期里没有享受半刻空闲,为孩子忙里忙外、忙前忙后,既劳力又劳心,最后却“不落好”。

大刘夫妇这种“补偿亲情”的心理和行为,在由于工作、生活原因被迫与孩子分居两地的流动人群中比较常见。有较强“补偿亲情”心理倾向的人一旦觉得有对不住孩子的地方,总会很自责,也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加倍的努力去“还债”、去弥补自己对孩子的亏欠。

这种人有时还觉得他们就是孩子的“救世主”——没有他们,孩子饥寒交迫、一无是处。一旦发现孩子适应了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过得也挺好,甚至比自己在家时还要滋润,就会感到非常失落。所以有较强“补偿亲情”心理倾向的人往往身心都很疲惫。

抚养、教育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亲情之爱是父母的长期责任;父母妥善处理好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共度亲子时光,不让孩子承受亲情饥渴是极其重要的,否则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畏缩或是攻击心理。但给予孩子亲情之爱也要适度,那种暴风雨般甚至突击式的“还亲情债”的关爱行为往往太过“沉重”,既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他们也未必能适应得了,甚至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徒增他们的烦恼和不满。

类似大刘夫妇与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的父母们,在处理亲子关系时,“润物细无声”最有效,对孩子保持持续的关注和随时的沟通最关键。在心理上,善待孩子、亲近孩子不要苛求面面俱到,有时更应该有“没有我的‘掺和’,他们或许过得更轻松、更快乐”的豁达心态;在行为上,假期团聚时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感,尽可能地不扰乱孩子正常的生活、学习状态,保持他们已经适应的生活、学习节奏。平时更要让孩子学会同父母定时打电话或视频联系,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学习理解大人,同时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也会有缓解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初中部)

《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06日第10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傅国亮: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

上一篇:

家校沟通的道与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