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听听初三孩子的心里话

2018-12-23 11:13:49浏览:880评论: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摘要:“母亲就像只喜鹊,整天对我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父亲就像袋鼠,每时每刻把我保护在他的育儿袋中”“也许你们认为成绩差的孩子一定

母亲就像只喜鹊,整天对我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父亲就像袋鼠,每时每刻把我保护在他的育儿袋中”“也许你们认为成绩差的孩子一定很坏,但是你们错了”“希望妈妈不要老是看手机,多和我交流交流”“父母应该多花些时间听我说话,你们说的也许都对,但我也要有自己的观点”“父母也应该好好学习,毕竟时代在进步”“我犯错时,你们能不能听我解释解释再发火啊?”“希望爸爸少抽烟少喝酒,最起码喝多了以后别发疯”……

这些孩子的心里话来自某中学初三的83名学生。本次调查采用开放式作文的形式,要求写真实发生的事、说出心里话,要写出对父母的期望。孩子们非常认真地配合了调查,他们从不同角度说出的心里话,对作为“供给侧”的成人提供了反思和改革的宝贵“镜子”。

只有好成绩才能换到爱

本次参加调查的初中生,家长大多是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和少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学历水平在高中及以下的约占95%以上,属于低学历、低收入的家长群体。

经分析计算,83名孩子中有52名对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满意或基本满意,约占63%,他们对父母的正面评价多于负面评价,能体会出父母的爱。正像一名学生所写的:“我极力反抗,就像在悬崖下的垂死挣扎。后来我才懂得了妈妈对我的爱就像雄鹰对子女的爱一样,将其从悬崖上扔下,才能让它们学会飞翔。”

在这63%的孩子眼中,只有少部分家庭的教育行为是有意识、有规划的,但是方法简单粗暴,体现为基本上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具体行为就是陪着孩子做作业、督促孩子做作业、辅导孩子做作业,成绩好了就奖励、成绩不好就惩罚。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现出对父母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虽然也有家长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学习,但帮助孩子分析并提升的能力明显不足。只有三名同学提到父母有过诚信和礼仪方面的教育,全面的素质教育几乎无人提起。

暴力和漠视替代了尊重

有31名学生表示对自己的家庭教育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约占被调查人数的37%。不满意的原因基本上集中在暴力、专制、酗酒、漠视、离异、家庭不和睦等方面。

“我永远记得我刚学会珠心算时,我激动地从桌子上随手撕下一张白纸,准备向父亲展示我的神功。父亲有劲的大手抽到了我的脸上,我的大脑就像那张纸一样一片空白。父亲吼道:‘谁允许你乱碰我的笔记本?’我在母亲的怀抱里哭了一下午,父亲没有道歉,我也没有道歉。从此我远离父亲的一切东西,包括父亲本人。”

“我爸妈吵架总是拿我的学习成绩说事,有时候还会请我吃一顿‘皮带炒肉丝’和‘擀面杖’。”

“烟雾缭绕中,一地烟头,满屋烟味,让屋内学习的我烦不胜烦。我说:‘爸,你能不能少抽些?’爸爸把眼一瞪:‘还想管老子,反了你了!’”

以上几篇作文摘选,反映了不同家庭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教的缺失。

有一篇《父母对我的影响》让人读起来很是寒心:“从小到大没在我身边一次,也不知道什么是影响,一直在外打工。三个字:不!会!写!”文章从头至尾加上标点符号不到40个字,还全是语病。这40个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孩子对父母的怨、恨和无奈,反映出他的家庭教育完全缺失的现状。

有些孩子说自己平时有话没地方说,说了也没人认真听,听了也未必能得到理解,甚至还可能因此被父母误解,再次引来拳脚加身。在这些孩子眼里,他们的父母“很暴躁”“爱发火”“脾气很奇怪,像个火药桶一样”“我爸爸是个暴君”“爸妈一般根本不听我解释就大发雷霆”……

家长普遍沉迷网络

尽管这批孩子的家教现状让人心情沉重,但本次调研也发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那就是学生的价值观、是非观非常端正,对于家长言行不一、失信失规等不良行为,流露出高度不认同。

“我最不喜欢我妈妈不遵守社会规则,红灯时过马路是常事,拉都拉不住。我就是不跟她过去,要不我这10年书不就白念了吗!”

“我妈就是爱占小便宜,我生病住院时,护士将一把镊子落在我的病床上,妈妈就把它带回家了。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我缺心眼!我认为这是错的,与我是不是缺心眼没有半点关系。”

“妈妈总是教导我不要沉迷于网络,但有时我半夜两三点起来上厕所,看到她还在‘孜孜不倦’抱着手机打游戏,而且她玩游戏一次要用三四个手机……我就希望我妈能改掉沉迷网络这个坏毛病。”

从孩子们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父母的思想观念显然没有跟上城市精神文明的进程,文化素养也没有随着城市文化教育而发展,思想深处仍然残留着农耕社会的糟粕,比如男尊女卑、多子多福、粗暴专制等。

这些孩子不是留守儿童,但是他们中有的人所受到的漠视却胜于留守儿童,有些父母既不善于言传,更不严于身教。同时,他们家庭的生活并不富裕,父母大多忙于生计,辛苦劳累,暴躁不安,情绪不稳定,无形之中也会给孩子不安全感、恐惧、愤怒等负面影响。

83名学生共对父母提出了169条期望或建议,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希望家长能够多陪伴和交流,关注和理解孩子的内心。很多孩子期盼父母尊重他们,不要太暴力。部分孩子希望父母不要过分沉迷网络、要换位思考、少抽烟喝酒、不要施加太多学习压力等。

可见,“陪伴”是这些孩子的最高需求,“家暴”是他们的最大痛苦,“尊重”是他们的迫切愿望。父母提高综合素质,变得学习进取、诚实守信、生活健康,是他们的美好期盼。

值得注意的是,往常的调研中,一般是家长对孩子沉迷网络或手机感到万分焦急、痛心疾首。但本次调研中家长沉迷于网络好像成了较普遍的问题,在孩子最关注的问题中高居第三位,高于“抽烟、喝酒、打麻将”。

总之,这一类型的家长群体仿佛成了家庭教育研究、普及推广和宣传培训的盲区,应该加以格外的关注和重视。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13日第10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半学习”状态需要“慢教育”心态

上一篇:

莫做“变脸式”家长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