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楚地记得,在小女儿刚出生没多久时,大多数时间里她总需要人抱着睡觉。如果抱着她不停地走动、晃动,她就睡得很安稳。一旦把她放下,她极易醒来,然后就哇哇大哭。做父母的,自然难以忍受小孩子撕心裂肺地哭,只好抱在怀里,不多久她就会安然睡去。
看到孩子总在父母怀里,便有老人善意劝诫说:“一定要少抱孩子,以后很难放下的。”对此劝诫,我是决计不会相信、更不肯听从的。我会尽可能多抱她,直到她长大之后不再想让我抱为止。原因在于我观察到,几乎每一个正常的小婴儿都是放下容易醒,抱着睡得香。父母的怀抱是最安全的所在,他们通过哭闹来控制父母必须要如此。
这是数百万年来形成的生存智慧,凡不如此做的父母,他们的小婴儿都会夭折。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原理推论,孩子遗传下来的行为特征,就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一位朋友,父母在他小时候很少抱他、陪伴他玩耍。大多数时候,他都是一个人发呆。他也会哭,但没有人会理他。慢慢地他学会了不哭,但从此很少与人交流,也不再信任别人,凡事都靠自己,此生过得非常辛苦。
这位朋友小时候需要父母多抱抱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他盼望过,但没有结果。所以,他的内心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配得到父母之爱。连生养他的父母都不能给他可靠的爱,外人就更不可能了。于是,他向这个世界关闭了自己的心扉。
前几天,我带一岁多的小女儿去后海公园玩耍,引来一对老夫妇的关注。他俩正带着3岁多的孙女在公园玩,但总是牵着孩子的手不肯让她自己行动。他们看到我的小女儿在一个斜坡上踉踉跄跄上上下下反复行走,十分赞叹,认为这么小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勇气和行动能力,真是了不起。
我想说的是,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没有限制她的正常活动的需求而已。小孩子喜欢走斜坡、水坑、坎坷的路,都是在训练自己的行动力,这是他们未来生存所需的基本能力。只要许可他们去做,他们的能力便会越来越好,内心也越来越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真正需要付诸勇气的是家长自己——你如此担心她会摔跤,真的摔了吗?即便真的摔了几次又会如何呢?如果一味地限制孩子的行动,将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结果就是,他们的能力发展不起来会恐慌,成长的需求被否定或阻碍,内心十分焦虑、痛苦与愤怒,却无计可施,便会产生抑郁的倾向。与此同时,还要接受一套“我是为你好”的道理,并因此被证明自己的需求十分愚蠢、太不应该。接受这种道理,会失去自我认同,不接受便会继续遭遇否定而失去价值感……这几乎是一种精神分裂的节奏。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一个人饿了,他便会想要吃饭。这时父母告诉他:你不应该饿,比饿更重要的事情是构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努力学习的态度,因为这影响到你的未来,他就会去考虑未来吗?不大可能。在饥饿的孩子眼里,全是食物的诱惑。如果长期不能可靠地吃饱,未来他会开动很多脑筋,干出很多事情来折腾一件事,那就是吃饱肚子。
小婴儿想要父母多抱抱,这是他们身体上需要抚触的需求,更是精神上安全的需求,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觉到安全。幼儿喜欢探索各种道路,是在为未来的生存做好能力准备。与这些需求同样重要的,是“孩子更需要认可而非否定”,因为否定意味着这个生命毫无价值而有被抛弃的危险;还有“孩子应该拥有更多自己支配的时间”,因为他们需要去探索自己天生的禀赋所在。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情绪化,原因在于有太多的价值观需要去整合,从而确定属于自己未来的道路。同时父母有太多的控制行为需要被挫败,从而为自己争取到一定的成长空间。
这些,都是生命本能和成长所需,不如此便会患上身心疾病。父母正向的精神和力量无法传导给孩子,孩子成长就会有偏差。
反观现实,孩子们的成长所需,大多都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认可与接纳。反而是不太需要的诸如过度的物质满足、毫无意义的豪华旅行、“无微不至”的打扰、以“爱你为你好”为由头的否定和控制实在太多。这些孩子身体富足、精神贫穷,他们会用一生的大多数资源去追索他们所欠缺的精神需求满足,而且会很艰难。
(作者单位:中亲联家庭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11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