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替孩子“表达”莫成为常态

2018-12-23 11:18:49浏览:879评论: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摘要:5岁男孩的15页简历刷爆了朋友圈,引来各种批评指责。其实这份简历描述的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走在城市的大街上,如果你采访任何

5岁男孩的15页简历刷爆了朋友圈,引来各种批评指责。其实这份简历描述的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

走在城市的大街上,如果你采访任何一个家庭,询问父母以下的问题:你的孩子看过多少书?你的孩子去过哪些城市?你的孩子有哪些爱好?你的孩子性格是什么样的……把这些问答转变为一份PPT,出一份有理有据、有数字、有图片的简历并不难。

这孩子的简历有比较高的英语阅读量、识字量和数学能力,但如果这正好是孩子喜欢的、擅长的,有什么问题呢?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几乎找不到一个没上过课外班的孩子,社会教育提供了幼儿园缺乏而家庭认为重要的内容,只要符合孩子科学的成长规律,孩子能接受、家长经济条件能承受,有什么问题呢?

这份简历真正让人别扭的并不是里面的内容,不是高级的PPT排版、清晰明了的说明、数字化图片化的呈现,而是表达方式。

如果说简历介绍的是自己的人生、学习经历,那么这个“自己”当然应该是孩子。但这份简历却从成年人的视角、用成年人的表达方式来讲述一个孩子的经历,这样的角度显然不是一个孩子的角度。

我很熟悉孩子,他们有的也看了很多书、去过很多地方、业余生活也很丰富,但是他们说起自己喜欢的事、擅长的特点,肯定不是这样表达的。

这份简历是在迎合学校的要求,还是表达了父母的想法?这样成年人替代孩子的表达,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常态吗?如果这个拥有众多本事的小男孩是用自己的一幅画来讲自己的故事,我们还会有那么多的排斥和反感吗?我们不满的到底是孩子学习了这么多,还是家长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孩子5岁的人生?我们心里涌起的是对别人的不满,还是对自己的遗憾?

0—6岁是人生很重要的成长阶段,需要符合科学成长规律的学习,也需要尊重孩子的心理能力和认知水平,给孩子自由的空间,需要父母把握其中的分寸。在开放的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焦虑不断填满父母内心的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培训班、学习机会、线上线下活动,父母要站在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来做选择,分清到底什么是孩子需要的、什么是父母需要的,是我们做正确决定的关键。

(作者单位:上濒教育)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08日第10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爸爸是孩子的保护圈

上一篇:

新时代新家风仁义勤朴和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