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建设有格局的家委会

2018-12-23 11:19:58浏览:840评论: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摘要:良好家校协作关系须依托于开放、真诚、高质量的沟通。我曾担任过小学的家委会主任,因“任务驱动”对家委会应当如何运作有过关注

良好家校协作关系须依托于开放、真诚、高质量的沟通。我曾担任过小学的家委会主任,因“任务驱动”对家委会应当如何运作有过关注。当下的家长圈中弥散着焦虑,家委会的异化、与学校的冲突也屡见不鲜。关于家委会的层次,坊间有这样的说法:三流的家委会跟学校对着干,二流的家委会被学校指挥着干,一流的家委会和学校一起干。

格局和眼界,都是家长和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家委会工作定位与运作需要提升的部分。因为,高度不够看到的都是问题,格局太小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所以,家长群体应当努力共建有格局的家委会。

自省自觉:建设明事理的家委会

有格局的家委会,首先要对家委会对所处的位置、角色有清晰的认知,也就是要明事理,在自省自觉中定位。

“姓家”还是“姓校”?家委会不是“家长帮”。家委会“姓家”还是“姓校”在家长圈中争论已久。很多家长的立场是坚持“姓家”,因为都由家长构成,要代表家长群体的利益与校方博弈。实际上,这一观点失之偏颇。根据教育部建立家委会的相关文件精神,家委会的定位是在学校的指导下履行职责,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这就说明家委会不单纯“姓家”,更多还是“姓校”,是学校治理结构中的一个组织。所以,我们不能把家委会理解成家长们自发组织的“家长帮”。家委会要更多地配合学校完成教育工作。

“桥梁”还是“围墙”?家委会不搞“权贵圈”。家委会应当是学校与家长间互相沟通的桥梁。当下不少中小学家委会的性质,以凝聚社会资源为主,而不是凝聚广泛共识为主。部分学校的家委会异化为社会隔离的围墙,进入其中需要特殊的资源。家委会沦为“权贵圈”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家委会要更多地包容差异,而不是制造差异。

“应声”还是“共生”?家委会不当“木偶人”。在处理与学校的关系上,家委会还应当注意避免成为应声虫。现在有些学校的家委会,是片面地为学校完成某些事务的程序公正而存在的点头型、鼓掌型、摆设型的组织,这种附属性、依附性定位不值得倡导。家委会与学校不是“应声”的关系,而是“共生”的关系,是为了孩子成长的最大公约数而共同努力的利益共同体。

“监督”还是“护犊”?家委会不唱“对台戏”。也有部分学校的家委会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曲解了监督学校工作的职能定位,从“监督”变成了“护犊”。在很多问题上,片面考虑己方的利益和诉求,没有站在家校共同的立场来审视问题,一味地强调所谓的维权,缺乏对学校的基本信任。这样的家委会也是不明事理的。

这些变成“家长帮”、沦为“权贵圈”、当了“木偶人”、唱上“对台戏”,都是没有格局的家委会。

善作善成:建设有“格”的家委会

“局”表示的是一个小的范围,“格”表示森林中很多树木生长在一起,枝叶交错。树枝交接之后,树木为了获得更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就会拼命向上、向下生长,彼此之间产生竞争。所以“格”可以引申为“触及(到来)和竞争(突破)”这两层含义。

“格”的第一层意思是触及,树木之间枝叶相互交叉触碰。家委会的“格局”就是精心布局,在一定范围内(局),按照家委会运作的规则最大程度地发挥家委会的资源和能力,努力触及最高标准(格)。所以,有格局的家委会是守规范、讲标准、求品位的。

“格”的第二层含义是竞争、突破。当森林中的树枝交错生长的同时,它们之间也必然产生竞争,面对有限的阳光和水分,只有努力向上、突破交错的技叶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因此“格局”还可以理解为打破局限、破除常规。因此家委会应当不断地探索如何在利益共同体的立场之上,突破传统的家校合作界限,不断寻求新的合作空间。这样一来,有格局的家委会就是做加法、善创新、臻卓越的。

具体来说,有格局的家委会是有资格、不出格。家委会成员的资格不是身份、财富、权力、资源,而是理念、学识、德行、品行、意愿和心态。家委会的成员应当充分了解、理解并认同学校的办学追求、育人理念、价值文化。没有认同就没有协同。以我曾任主任的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以下简称世外)家委会为例,强调的就是异中有同。家长的职业、行业各异,充分体现多样性,家委会需要充分认同学校办学价值体系的家长,因为既然选择了世界外国语小学本身就意味着信任。

家委会除了有资格,在运行中还要不出格。我们要信任学校和老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从接触孩子的数量、时间和积累的经验来说,学校和老师都远比我们懂孩子。所以我们不要越俎代疱,尊重在教育孩子上最专业的人。对待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行为,不懂的、不理解的可以积极沟通、商榷。但不要凭自己的主观理解说出格的话、做出格的事。

守土守界:建设懂“局”的家委会

家委会有了格,也不能缺少局。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了解局限不搅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有各自的局限的,这个认知,家委会和家长们一定要清晰。

事实上,学校不是“无限责任公司”。学校责任有限、资源有限、能力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孩子成长中的所有需求。同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界限,虽然正在走向协同,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还是有明晰的分工和各自主要担负的责任的。我们不要模糊这种界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彼此都不是对方的补充和延伸。家委会既要守土有责,也不要随便越界。

第二个要做到的就是献力局部为大局。家委会的定位应该是与学校谋求孩子成长最大公约数这个大局。比如世外家委会的理念与价值定位是共同服务孩子成长,通过集众智、汇众力,让家长们从对自己孩子的小爱变成对孩子们的大爱。因此,世外和家委会在运行机制中形成的角色关系,更像是合伙人和共同体。譬如家委会每月都组织家长去学校进行以安全为主要内容但并不局限于安全的检查,学校也借助于家委会的力量,形成了事实上的办学质量外部监督保障体系。

家委会还每月组织家长去学校半天,体验改作业,让家长学会换位思考:你改自己孩子一个人的作业尚且如此控制不住脾气,老师改两个班的作业,多么不容易。

世外有个特色,就是通过家委会抓住爸爸这个家庭教育中容易缺席的群体。“阳光爸爸”已经成为家校协同品牌活动。从了解爸爸车里的CD、爸爸的运动鞋、爸爸的书架、爸爸的专业等入手,引导亲子关系的良好沟通,更引导着家庭教育观念、孩子职业启蒙等。

实践中家委会可以在局部问题上统筹最专业的家长资源办好教育。每一个家长能力都是有限的,但家长们合在一起能力又是无穷的。世外家委会一直倡导家长们发挥所长、有所作为。譬如有家长希望学校建一个交互性强、能动态追踪分析孩子们课外中文阅读量的平台。对学校来说,开发这类专业性的阅读平台系统并不是他们必须的工作,而且也不擅长。在家委会的支持下,我们调动了包括软件、信息系统、心理、文史哲等各个专业的家长,家校协同,联手把这个系统打造出来了,最终形成了学校、学生、家长共赢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15日第9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母亲是我生命里的一束光

上一篇:

看清家教问题 再谈家校合作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