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果在家里得到了温暖,有了归属感;如果在学校融入集体,有多种兴趣爱好和充实的课余生活,他就不会迷恋网络。戒除网瘾,功夫在网外。”作为全国资深的家庭教育专家,每每家有网瘾孩子的父母前来咨询,贾容韬都让其先做足“网外的功夫”,正如他的新书的书名《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在近日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首届全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贾容韬讲述了自己如何让沉迷网游、打架斗殴、差点被开除的儿子贾语凡逆袭成功的故事。
孩子不良行为背后是爱的缺失
贾语凡上高中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与老师关系紧张;初二至高一阶段,迷恋网络游戏,还经常到校外打架,多次被学校处分……
贾容韬说:“换作以前,孩子与人打架,我一定会狠狠地修理他;孩子沉迷网游,我往往是没收手机、断网,将孩子关在家里,结果却是孩子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通过大量阅读教育书籍后,我渐渐明白,网瘾是孩子对错误家教方式的一种抗争手段,网瘾的背后是孩子渴望被认可、追求成就感的非理性选择,是孩子长期精神压抑后的心理宣泄。”
于是,贾容韬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一方面让贾语凡放手玩,弱化对网络游戏的兴趣;另一方面给他理解、尊重和信任,通过和他不断沟通,走进其内心世界。随着现实生活吸引力的不断增强,虚拟世界的诱惑力不断减弱,贾语凡逐渐走出网络游戏,开始对学业、阅读、朋友感兴趣,生活回到正轨。
“在孩子积蓄成长力量的童年期,我整日忙于事业,疏忽了对孩子的情感关爱和精神支持。”贾容韬曾经疏于陪伴孩子,发现问题非打即骂,使孩子走向自我封闭、网络成瘾。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和教育方式后,他看到了孩子的改变,用健康的、科学的父母之爱让孩子焕发了活力。
在贾容韬看来,父母的改变要发自内心,而不是嘴上说说。真改变还是假改变,孩子看得一清二楚。“孩子感到了我的真诚和开明,对抗情绪因此消失得无影无踪。亲子之间和谐了,孩子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了。”
孩子的成长源于父母的真正改变
贾容韬的真改变,其实源于切身之痛。一次,他偶然看到贾语凡的日记,其中写道:“今天我在学校丢了衣服,遭到爸爸一顿训斥。这是初三开学以来,爸爸对我的第七次语言暴力。因为你是爸爸,就可以为所欲为吗?就可以任意伤害孩子吗?如果是这样,我宁愿自己是孤儿。”这段文字促使他深刻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开始真正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
贾容韬试着和孩子打乒乓球、玩篮球,并不断阅读各种教育书籍,甚至在陪读期间给自己列出“五个一工程”,即每天要求自己做好五件事:每天阅读50页左右、3万字以上的书籍;思考一个有关孩子成长方面的问题;写一篇家教随笔、读书感悟;对孩子说一句有含金量的话;每日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考评。他还把自己要改的坏习惯和培养的好习惯列成一个表,挂在案头,不断在脑海中强化。
慢慢地,贾语凡感受到了爸爸的进步和人格力量,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这种浓浓的父爱开始帮助孩子奋起直追,发奋图强,凝聚为成长的力量。从高二开始,贾语凡不仅逐渐摆脱了网络游戏,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变得融洽,还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努力了一年半左右,学习成绩由年级倒数第一、第二,跃居到班上前十名,并于2005年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父母的真改变,带给孩子的是成长的质变。来自河北唐山的家长王小刚说书中写的好像是他家里的事:“以前,我不是压制妻子,就是企图控制孩子,结果是爱人和我形同陌路,孩子见我躲得老远,孩子迷恋网络,学习一塌糊涂。我心境特差,家里一团糟。读了《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我认识到,父母是导致孩子问题的根源,我决心做好孩子的表率。看到我实实在在的改变,一次儿子说了一句令我非常感动的话:‘老爸一把年纪了,还在追求进步,我要不努力就太不像话了!’后来,孩子考上了好学校,全家人也生活得幸福满满。”
父母要有意识地不断走出舒适区
“孩子的成长历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父母不断走出舒适区,和孩子一起成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大龙说,家长的成长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知的确定性,即想改变自己,想把孩子教育好,但不知道怎么改变;第二阶段是有知的混乱性,即不断接触各种知识,但由于缺乏独立判断,觉得都对,又好像都不对,不知道选择什么、怎么做;第三阶段做批判性的选择,对各种信息归纳整合;第四个阶段做创造性的提升,因为每个家长都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都带有一些惯常而不自知的教育经验。在组成一个新的家庭过程中,且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孩子后,这种教育经验潜移默化会发生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这就需要父母勤于检视自身,了解自己、了解孩子、读懂孩子,给孩子适合的教育。
父母走出舒适区,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的困难、共同成长,实际上是一种双赢,是对双方人生境界的一种提升。贾容韬回忆说:“陪读期间,儿子和我朝夕相处两年,我的价值观、行事方式都对儿子产生了深刻影响。儿子在和别人交谈中,常常流露出对我的敬仰。我也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尝到了为人父的快乐。现在,我和儿子一起从事家庭教育工作,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呼吁更多的父母改变观念、提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领航。”
父母作为孩子的精神导师、成长导师,其道德修养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所散发出来的人格力量是无比强大的,这是众多与会嘉宾的共识,贾容韬感慨地说:“说到底,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修行。45岁之前,我是在教育孩子、塑造孩子,但45岁之后,是孩子在教育父母、塑造父母,是孩子在引领我成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08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