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论农村社会分化进程和变迁趋向分析

2019-02-02 17:55:40浏览:21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高收入农户将较多的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于 市场 风险高、 人力 资本自我增强特征明显的个私经营和商品性 农业 。长期积累已形成了

高收入农户将较多的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于 市场 风险高、 人力 资本自我增强特征明显的个私经营和商品性 农业 。长期积累已形成了较强的把握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农户之间家庭成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分化带来了家庭收^水平的分化。

三、村庄社区的分化

1.村庄的分类。我们选用劳动力就业结构、村庄 经济 发展状况和农民收入水平三个指标来考察或区分农村社区的分化。

根据调查资料,依据上述三个标准,我们可以将这10个村归为四类,即 工业 村、商品性农业村、外出务工村、资源依赖型村庄。第一类:工业村。农村 社会 成员就业以本地非农就业为主,一般在80%左右,农业就业、外出务工比重较低;村庄工业较为发达,具有一定数量的规模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并吸纳了部分外来劳动力就业;农民收入水平较高。

第二类:商品性农业村。农业就业在20%左右,本地非农就业50%左右,外出务工30%左右;村庄工业发展一般,农业结构调整及相关产业发展较有特色;农民收入水平较高。

第三类:外出务工村。农民就业以外出务工为主,占50%左右;农业生产基础较好,村庄工业不发达;农民收入水平中等。

第四类:资源依赖型村庄。农民就业以本乡村非农和兼业为主;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经济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开采及相关产业,家庭作坊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乡村集贸市场较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2.村庄之间居民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表8根据样本农户调查资料对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进行FEi-Ranis分解,以观察不同收入来源对收入差距的贡献。样本农户人均收入基尼系数为0.293,人均农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本地企业务工收入分项基尼系数均小于总体基尼系数,对收入差距表现出一定的收敛作用。个私经营收入基尼系数高达0.54,对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69.8%,是促使农户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子。观察村际之间的收入差距,个私经营收入基尼系数明显大于总体基尼系数,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53.3%。但与全体样本农户不同的是村际本地企业务工收入基尼系数远大于总体基尼系数,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32.8%,成为促使村际人均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

3.农村村庄社区分化的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各个村庄的发展状况差别不大。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深入,开始了各地农村自主发展的过程,由于初始选择道路的不同,发展的结果也就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初始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村庄的自然资源禀赋和 历史 人文条件。

一种是 工业 村。这类村庄一般紧邻城、镇,以杭集镇的新生、龙王村为代表。杭集镇地处扬州市近郊,人多地少, 农业 自然生产条件较差, 历史 上形成了务工经商的传统,是我国最早的牙刷生产区之一。 农村 改革后,杭集镇以个私 经济 为主要成分的牙刷生产得到恢复,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专业化的业务分工。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的积累,他们又逐渐将生产领域拓展到 旅游 用品、卫生日用品和包装 材料 生产,企业规模也越做越大,形成了大中小企业、配套产业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产生了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 编辑。

三是外出务工村。以朴席的双桥、柳堡的建设、柳堡村为代表。这类村庄一般是传统的农业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在改革初期,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但随着我国农产品供给问题基本解决,农业投入效益开始下降,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出路,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工业、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为他们走出乡村就业提供了契机。朴席双桥村农民历史上有在扬州澡堂里擦背的经历,他们由扬州到全国各地,打响了“扬州擦背”的品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城市为单元的行业自治组织,部分成员成为劳务中介,有的向承包浴室乃至自办浴室发展。

四是资源依赖型村庄。以仪征月塘的东风、乌山村为代表。月塘乡地处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条件不是很好,但有砂石资源,改革开放以后有砂石资源的村先后办起了砂石工厂,产生出一批专门挑拣球石、花石、石英石的队伍,有些精明的农户办起了家庭磨石加工作坊,乡里兴办了砂石转运场、雨花石交易市场,砂石产业成为月塘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劳动力多以挖砂、采矿等体力劳动为主,加之砂石资源加工增值空间小,农民收入水平并不高。随着优质砂矿资源的逐步减少,发展受到限制。近年来月塘乡村也在努力引进外地企业。组织劳务输出,但收效不大,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仍较低。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对村庄发展而言,进入市场之初的产品选择决定了村民与市场关系的走向。“分工受制于市场范围”,市场范围不仅包括辐射半径的大小、辐射 人口 的多少,更关键的是市场产品的成长性、关联性和可替代性。初始选择商品性农业和工业的村庄,市场发展空间大,产业关联性、延伸性强,资本积累环节多、水平高,产业发展具有自我增强机制,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强。那些选择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村庄,产业链条短,市场空间小,甚至不可持续。至于那些以劳务输出为主的村庄,主要劳动力的外出对农业和村庄的发展是不利的。

四、主要结论

1.农村 社会 的基础结构正在发生阶段性质的变化。农村社会成员就业已经从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非农为主,均质性的农民已经分化为职业、收入明显不同的若干群体。年龄、性别、受 教育 水平等个体特征对劳动者的职业和收入起着重要作用,劳动者个体的风险偏好对就业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决定着劳动者之间收入差异的发展走势。严格的生育制度和新增劳动力就业的非农化、城市化,正明显地改变着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农村人口减少、劳动力减少、务农劳动力加速减少的趋势开始显现。这种阶段性质的变化,为破解农村社会长期存在的人地紧张关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契机。但正如孟德拉斯在其著《农民的终结》中所指出的,农村人口外流是农业进步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农村人口外流也会带来外流地区的衰落。有流动无发展的农村“空心化”应是我们努力避免的。

2.农户的城市化倾向和兼业化倾向明显增强。农户分化主要表现为农户收入水平的分化、农户经营性质的分化和农户的城镇化。高收入农户家庭劳动力主要从事个私经营和商品性农业等自主经营就业,在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方面已经积累起明显的优势。样本农户中已有15%左右的农户在城镇有房、在城镇生活和工作,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加快,农村居民在农村建房的愿望已大为下降。乡村农户的构成性质已发生根本性变化,非农兼业户、非农户已成为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户分化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农地集中,除失地农户外绝大多数农户都在兼营农业,并希望保有自己的一份农地,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正在进一步增强,农户兼业现象将会长期存在,如何消解兼业农业对我国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应成为政策治理的重点。

3.村庄社区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并质性和非均衡性发展格局。就全体样本农户而言,收入差距主要是个私经营收入差距的贡献,但村际居民收入差距除个私经营收入外,本地企业务工收入也有相当的贡献,村庄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劳动者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村庄在进入市场之初的产品选择是村庄之间发展差异的成因,并决定了村民与市场关系的走向。按照路径依赖理论的解释,这种村庄社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将会进一步增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部分村庄正发展成为城镇或其一部分,部分村庄社区正在进一步“农耕化”,这势必对未来农村社会形态变化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是一个渐进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期间不同发展阶段农村社会有着不同的构成基础、表现形态,也需要不同的治理政策。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变迁,农村劳动者之间、农户之间和农村社区之间已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而且这种分化、这种异质性正以自我增强的趋势进一步发展,一种全新的农村社会形态正在生成之中,我们正处在一个阶段性质变的突破口。政府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农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施行都必须主动顺应和推进这种质变的发生,推动农民、农户、农村社区的分化沿着良性的轨道继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重构。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

上一篇: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上)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