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转折的六个标志
我们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将中关村 发展 的转折点定位在1998年。这一年,“知识 经济 ”成为这一年最热门的词汇,使得 中国 IT业开始超越产业界限,实现突变,一举成为全 社会 关注的焦点!这一年,后PC 时代 的到来和互联网热潮掀起,预示着产业内在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年,信息产业部正式组建,结束了国内IT业机制和体制障碍,一个面向未来的中国IT业新架构正式形成。而对于中关村来说,从这一年开始,她作为中国IT业的绝对中心地位开始遭遇越来越强大的挑战。变化不可抗拒地开始了:
3、技术标准之痛:技术当然是中关村最不敢面对的 问题 ,但是却是一个可以回避一时,却不能回避一世的问题,总有一天它会带着尖锐的锋芒来到中关村面前。1999年3月10日,微软主席盖茨选择深圳,而不是中关村发布其进入中国以来最野心勃勃地“维纳斯计划”,试图在即将到来的 计算 机、广电、家电业等产业融合趋势中,垄断技术标准,全面控制包括袖珍电脑、掌上电脑、PDA、机顶盒在内的下一代信息家电市场。由此引发的“维纳斯”大争论是中国IT业第一次全民性的事件,虽然面对挑战,最终还是中关村的“女娲计划”作出了最强烈的应答。但它更是第一次面对技术标准这一产业的根本问题,而引发的深度争论与全面思考。尤其不可否认的是,这同时也是对长期以来中关村所引导的“贸工技”思想的第一次全面冲突。一个呼唤技术的时代已经拉开序幕,中关村再一次面临被动的尴尬局面!
4、市场竞争之痛: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对于中国IT业来说,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的确,IT业最早与国际接轨,也早就与国际巨头同场竞技。而且,关税本来不高,走私等回避关税的措施早就如鱼得水。但是,这里有着一个很大的误区。虽然,关税造成的实际差异不会多高,但是,WTO之后,国外巨头市场竞争的投入力度和决心却可能大大提高。这才是更可怕的!以前,他们多少还是有顾忌,不敢太把国内厂商打得太悲惨,要温柔一点。但是,在WTO之后,心理障碍逐渐消除。为了占领这个市场,该多狰狞就得多狰狞了。而且对他们来说,中国市场毕竟是小部分,即使作为前期的市场推广投入也可作暂时的利润牺牲,而对于国内的弟兄们来说,这个市场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就是他们的身家性命!因此,真要放开架势肉搏,对联想这样的国内企业,我们怎么也不敢像柳总说的那么乐观!于是,我们将会看到,面对新的市场竞争,中关村又一次血与火的洗礼将在现在和未来几年内全面展开,遗憾的是,如今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次挑战的严峻性!中关村歌舞升平的乐曲依然嘹亮。
6、 发展 方向之痛:中关村的政策和资源究竟是倾向于中小型创业企业还是已经上了规模的国内、外大型企业?是成为又一个高楼林立的 现代 化的“朝阳区”,还是继续成为重点辅助高 科技 草根力量和“弱势群体”的孵化器?这是一个必须作出明确抉择的道路 问题 。中关村似乎已经作出了鲜明回答,这个答案就是融科资讯中心。这个中关村最大房地产项目地处中关村的心脏,将在5年内建成,定位于为世界一流企业服务,成为北京市继国贸商务区之后第二个电信 交通 枢纽。看来,中关村在北京也要努力争“第二”了!而更令人关注的是,主导这个项目的居然是 中国 IT业的领头羊——联想!显然,这件事情将大大改变中关村未来的发展方向。
思考篇
企业家:一个需要正本清源的概念
企业家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在这个观念多元化的时代,“企业家”这个词汇,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得到 社会 各个层次肯定的群体。但是,即使如此平白通俗的词汇,也经常被误读、误用和误解。
如今在中国,企业家这个概念往往被用在那些功成名就的大企业老板身上。是以财富的数量、企业的规模和名望的高低来衡量的。实际上,这是一个被误读的概念,更是被用错的理念。在企业家的大本营——美国,企业家主要的是用来代表那些开办中、小企业的人。企业家与小企业主几乎是同义词。而大企业的CEO们,更多被称为经理人和管理者。企业家的含义更强调自主的创新,所谓的企业家精神实际上也就是小企业创业的精神和经营风格。它是一个更加具有战斗冲动的概念,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个人独立并实现自我价值。比如建立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理想,努力征服困难表现个人出色意志的冲动,以及领略创造的欢乐和发挥才能的欢乐。这个理念与美国 经济 制度和文化传统不可分,美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建立在私有制上的自由企业制度,强调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机会和表现,而企业家精神就是其基石。而已经成功地集聚大量资源的大公司,往往是市场垄断与过度集中的象征,并不是资源最有效的配置,不是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源头。
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中,取向往往是“崇上欺下,重大轻小”。传统的计划经济,更习惯于抓大放小。在轻视个人努力而重集体力量的观念下,往往是守业者而不是创业者,成了“企业家”。这也是一个概念方向性的错误,也引导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过去中关村的胜利,是真正市场原发性的创新与创业的胜利,曾经涌现出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可以说,是中关村孕育出中国最早的比较纯粹的“企业家精神”,并推动其成为社会主流接受的观念。但是如今,当其中少数人功成名就的人一次又一次被载上金灿灿的“企业家”桂冠时,实际上,他们可能早已经不再是企业家。柳传志、段永基等曾经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但是现在已经成为“巨头”,承担着大公司的未来发展问题。他们其实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家。因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不再是创业和创新,而重点是运作大企业所汇聚的资本和资源,因此叫做“资本家”更加贴切,玩的可能是比企业家更高级、更有价值的事情。而杨元庆、郭为也曾经是成功的企业家,但现在却更主要是管理和推动一个大公司的持续发展,已经是真正意义的企业经理人。盖茨、杨致远、戴尔等等无数的IT英雄都是已经过去的“企业家”。但是,无论是媒体、政府还是大众,都习惯把他们继续称为企业家。而且好像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企业家。人们似乎把企业家当作是“终身”荣誉。其实,企业家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
这些“巨头”们牢牢抢占了“ 企业 家”这个概念山头。而现在真正在努力拼搏创业,促进产业新陈代谢的无数还没有崛起的创业者,却被挡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也越来越缺乏成长的空间,甚至生存的空间。这种误读使得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方向性的错误,阻碍了整个行业创业和创新的文化与氛围。而这一切曾经是IT真正的活力和动力!
历史 明白无疑地证明了,高 科技 产业,尤其是IT业,其 发展 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我们需要给“企业家”正本清源,需要重新塑造和呼唤企业家精神,把“企业家”的帽子还给真正的主人,重新启动这个产业、乃至整个 社会 的创新之源。能够形成真正的企业家机制和企业家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使得企业家能够一批接着一批地产生出来,提升产业和社会新陈代谢的速度。这样,才是正常和健康的发展之路。这样,企业家的概念和精神才真正名副其实!
把“企业家”的帽子还给它们真正的主人,哪怕它们已经被我们用坏了!
历史不会等待
全球IT业全然无视中关村的命运,而浩浩荡荡向前推进。产业的革命性巨变开始了,我们无法回避。依靠贸易而滋润一时的中关村企业,他们的苦日子即将开始。在这场迅猛的变革中,我们不禁担忧:曾经作为技术创新样榜的方正能否唤发第二次青春?联想在“贸工技”的 哲学 下还能挺多久?而象“女娲”这样富有远见的技术创新,会不会来不及走上市场与微软一搏,就匆匆地扼杀在自己的体制之下?……这一系列严峻的拷问是不可能在歌舞升平的 音乐 声中浮现出来,但它们却在 中国 IT业的内心中真实地折腾着。
作为一个阶段,十多年创立的中关村模式会无可挽回地失去优势,在风雨中磨泡出来的一代“前企业家”们也将无可挽回地被逐出IT业舞台的中心。我们只能寄希望:中关村还能够有迅速崛起的年青一代,也许他们身上会有更多纯粹的校园文化,会萌发更多技术创新的火花。他们也许能够成功夺回IT业的阵地。他们经过磨炼,也许会成为更纯粹的企业家。当然唯一的前提:他们必须能够抵挡住强大的官本位文化的侵蚀和压迫。
而现在,一切都只能是虚拟语气。校园文化能否再度征服中关村,与创业文化产生互动关系,还是一个沉重的谜。如果校园文化不能重新成为中关村的主流文化,那么中关村的未来就不可能与新技术的浪潮真正合流。
我们期望中。
硅谷:一个更具可学性的秘密
硅谷成功的秘密只有一个,而且这个秘密比别的任何一个小秘密都更具可学性。当然我们无法与硅谷直接比较,但是相对的比较是合适的。我们将硅谷放在全球半个世纪IT产业的背景下,将中关村放在20年中国IT业的背景下,进行比较是十分恰当的。80年代未,中关村为中国IT业奉献了联想、方正、四通、希望、金山等一大批领先中国软、硬件企业,90年代初期与中期,又继续为中国IT业推出了四通利方、用友、连邦、同方、紫光、青鸟等一流厂商。而在最近五年,中关村提供了什么?今后五年,中关村又将提供什么?这个答案,如果再用那些老面孔来回答,显然是文不对题。用这些大企业的数据来回答,显然只是数字游戏,因为他们只能证明中关村的过去,而不能证明中关村现在和将来。
如果中关村拿不出新的企业给中国IT业,那就只能说,过去五年是失败的五年,未来的中关村将是失败的中关村!
让我们回到根本上来吧!也许现在并不晚。让中关村真正把功夫下对方向:给失败者中国最好机会、给一无所有的企业者以中国最好机会、给弱小的创新企业机会、给风险巨大的创新技术最好的机会,中关村在中国的地位将永远难以超越。但是如果方向错误,中关村的命运也是注定的!
回答未来
发现 问题 远比解决问题要难。中关村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面对。提几点供启发:
1、调整心态。“惶者生存”是高科技领域的第一准则。如此微妙的形势下,应该发动一场中关村问题的批评和建议。树立危机意识,直面现实问题,重估未来发展。有实力和信心的中关村是不怕批评的,更乐意接受批评!“态度决定一切”,正确的心态是中关村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2、调整机制。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人的工作,的确我们看到许多人在努力,在心急火燎地推动中关村的 发展 。可是,当我们需要如此刻意、如此卖力地去为中小 企业 的发展而做工作,使中关村成为一个需要特别关照、特殊待遇的地方。恰恰说明 问题 已经非常严重。我们传统的机制的确不能够适应这个最活跃的产业的需要。中关村应该是中小企业的孵化器,而不是大中型企业的安乐窝。为了中关村的未来,我们必须在思想上实现本质的创新。中关村不欢迎大企业,而应该极力拥抱和吸引中小企业!因为,这是中关村的价值,更是是中关村的生命。编辑。
3、调整战略。房地产是热潮,可是 中国 有960万平方公里,为什么不能放过这几个平方公里?北京如此之大,为什么不能留下中关村?经过二十年,几批人IT人的努力,中关村的地皮的确高涨了无数倍。中关村高 科技 的品牌蕴含着无限商机。可是为了中关村的长久发展,那些想通过中关村房地产发大财的人们,完全应该扛着中关村的牌子,将房地产做到全国各地。这样,其积极意义远远超过摧毁中关村的生态要大,而且商机和空间的大增也不可同日而语!把中关村真正有价值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把高科技房地产做到还没有高科技的外地,用中关村品牌到全国各地跑马圈地,共建科技园,而不要再局限在中关村内部疯狂地开发。这个商机要更大、更有 社会 效果,更有长远意义。
4、成立中关村大学。全球IT业的蓬勃发展成就了硅谷,全国各地IT业的崛起也将成就中关村。因此,中关村完全应该超越地域,具备更广阔的胸怀。主动把中关村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中关村是全国的中关村,我们应该成立新机制的中关村大学,聘请中关村真正的企业家、创业者为教授,以来自实践的鲜活的、第一手的中国经验创办中国的高科技学科,创建真正的“土MBA”,使中关村大学成为国外公司进入中国、企业经理人了解市场、创业者修炼培训的“第一站”,使其成为中国高科技虚拟的“黄埔军校”。只要全国各地的高科技如星火燎原,中关村的地位就根本不需要那些虚幻的数据来粉刷!
后记:中关村的“脆弱”
作为中国高科技创新的大本营,中关村理应有一种最开放的文化、最豁达的心态、最广阔的胸怀来面对一切赞美和批评,经得住一切神化和指责。发展就是硬道理,以中关村的成绩和地位,完全可以非常坦然。但是,我们经历的中关村却是非常的脆弱。
说来比较有意思,作者之一的方兴东的第一篇引起业界关注的文章,就是批评中关村的,题目为《中关村,硅谷的帽子顶得住吗?》,呼唤中关村在产业最剧烈的转折时期,应该以更积极的姿态和严峻的危机感提升自己。而第一篇在业界引发强烈争议的就是当时的“百脑汇”风波。这个来自 台湾 的电脑卖场准备以全新的经营理念,直面挑战中关村。而我们是这场竞争风云的摇旗呐喊者。因为,我们认为中关村应该更严酷地对待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不是消极的抵挡。包括到了今天,中关村的危机感不但没有降低,而是大大增强。
虽然已经是中关村的“老村民”,虽然以自己置身中关村而庆幸而骄傲,但是我们还是积极呼吁:“让IT竞争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因为,中关村应该成为中国创新的重要源头,应该有资格加入世界性的竞争。其实高科技领域,最好的生存理念就是格罗夫所概括的“惶者生存”。应该多以危机来激发动力,多欢迎批评和建议来直面问题。
今天我们写下此文,也是内心惶然。究竟会得到什么反应,也没有一点底。但是我们相信,每一个关心中关村发展的人,都应该会有一定的共鸣。中关村真的急需一次脑筋急转弯,以当下的问题和危机,而不是以过去的成绩和成就,对未来做出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