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与美、日经济波动的相关性研究
摘 要:中国经济与美、日经济波动有很强的相关性和长期的均衡关系,美国经济与中国经济间有正向关系;日本与中国经济间却是负向关系。美、日两国经济的共同波动会通过资本流动的渠道影响中国。因此,为了降低美日经济波动对中国的影响,中国贸易必须走多元化的路子,而且应减少对国外资金流入的依赖。
关键词:经济波动;相关性;协整;VAR;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1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7-0010-05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国经济受到来自国外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全球化对于国际经济金融的威胁也日益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中国在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如何抵御国外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维护经济发展的稳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国外经济波动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理论界没有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波动之间的联系渠道进行对比分析,仅单一地分析了某个联系渠道的影响程度,也没有区分各发达国家经济波动传导到中国的不同路径,所以本文从对比的方式入手,从实证结合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与美、日经济波动的相关性和传导途径。一、理论分析笔者主要从理论角度分析国家之间与经济波动相联系的渠道。1. 贸易流动。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有两方面,一是需求,二是价格。从需求上来说,当一国经济扩张时,它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于是可能带动商品主要进口国经济的增长,反之,当一国经济衰退时,对商品的进口需求就会减少,于是可能使商品主要进口国的经济衰退;从价格上来说,当一国经济扩张或收缩时,该国的商品价格会上涨或下降,于是通过贸易渠道对其他国家的商品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他国的经济。2. 资本流动。当一国经济持续增长时,外国资本为获取丰厚的利润而流入该国,资本的流入进一步带动了该国经济的发展,该国经济的发展又为他国得到丰厚的回报奠定了基础;当一国经济衰退时,外国资本会流出,资本的流出进一步加大该国经济的衰退,如此循环进行。3. 利率和汇率。当一国的经济扩张或者收缩的时候,利率和汇率会跟着起变化,根据利率平价理论,一国利率的变动给其他国家带来的收益必定要从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中冲减,这样外汇市场才能达到平衡。对于中国来说,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出口和投资的带动,加之中国经常账户的完全开放和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贸易渠道和资本渠道逐渐成为了国外经济波动传导到中国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利率和汇率政策的改革,它们也会成为重要的渠道。二、实证研究(一)数据选择经过缺失值处理和平稳性检验。笔者把所有平稳序列表示成如下形式:中国GDP对数——LZGDP美国GDP对数的二阶差分——L2MGDP日本GDP对数的一阶差分——L1RGDP中国出口额——CK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的一阶差分——dash;—R1美元加权平均汇率的二阶差分——ME2美国和日本GDP之和的二阶差分——LMRGDP2中国出口额对数一阶差分——LCK1中国的GDP——ZGDP日本GDP的一阶差分——RGDP1(二)中国经济与美、日经济相关性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粗略地看到中国经济与美、日经济的相关性以及波动的可能传导途径。中国经济与美国、日本经济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4和0.76,有很强的相关性。从表1看出,中国经济与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出口额是正的关系,和汇率、利率是负的关系,除了日元加权平均汇率外,其他变量与GDP的相关性都很显著。国外的大量投资以及中国的大量出口都会带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会影响外国投资和中国出口;中国利率的上升提高了国内资金借贷的成本,会引起国内投资下降,投资的下降会引起经济的衰退;汇率的上升表示人民币贬值,本币贬值也说明了中国经济的衰退。(三)协整检验采用EG两步法进一步研究美国、日本和中国经济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如表2所示)。从表2看出,仅有E1是平稳的,所以最后得到的协整方程为:LZGDP=-5.378498506×LRGDP+4.326840575×LMGDP+16.41881364美国经济与中国经济间是正向关系,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间是负向关系,而中国经济也会引起美国经济正向的、日本经济负向的变化。(四)因果检验 利用因果检验考察渠道是否真正起到传导作用,表3仅列出拒绝结果。从表3看出,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出口量是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的原因;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又是影响出口量和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原因。利率和汇率都不是引起经济变化的原因,经济的变化也不是利率、汇率变化的原因,这可能与中国利率、汇率的政府管制有关。美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化率是影响中国出口额变化的原因,但不是影响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变化的原因。美国是中国的进口大国之一,美国的经济波动会通过进口中国产品传导到中国。日本经济波动不是中国出口变化率改变的原因,但是中国出口变化率的改变却可以影响到日本经济。从这一点来说美国经济波动可以通过中国的出口影响到中国经济,同时中国经济的波动又通过对日本的出口影响到日本经济,于是日本经济的波动要受到美国经济波动的直接和间接双重影响。美国和日本两国GDP之和变化率的改变是引起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变化的原因,但两国分别的经济波动却不会改变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美国和日本两国的资本为得到丰厚的回报都大量流入中国,两国经济的共同波动影响着中国经济。除了美、日两国之外,其他看好中国的国家,其资本流入总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仍会对中国经济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也许日本和美国单方面的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是那么的显著,而两者之和的影响却很显著。(五)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利用VAR方法来考察经济波动传导的动态路径。美、日两国的经济共同波动通过影响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传导到中国,所以用美、日两国GDP之和、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和中国GDP的对数二阶差分建立VAR模型2,分别表示为LMRGDP2,LWZ2,L2ZGDP。用AIC准则判断后认为滞后3阶最合适。在上述VAR模型的基础上,再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若?着t发生变化,不仅导致各变量的当前值发生变化,而且会通过当前值影响其未来取值。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描述这些影响的动态轨迹,显示任意一个变量的扰动怎样通过模型影响到所有其他变量,最终又可反馈到自身的过程。从图2看出,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量和中国经济对美日两国经济共同波动一开始均无反应,而后的反应是正负交替周期性反复,而且中国经济的反应比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反应要滞后一点。中国经济对于实际外资利用量的冲击一开始是正的反应,接着反应逐渐增强,正负交替进行,而后逐渐减弱。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量对中国经济波动冲击的反应也是持续且正负交替进行。由上分析我们研究了美日中三国经济通过出口渠道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和美日两国经济的共同波动通过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量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动态过程,下面我们进一步用方差分解的方法来研究。图4是VAR模型2的方差分解图。从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率的变化率的方差分解中看出,各因素的影响力在3年后达到了稳定,约60%的变化可由自身因素解释,20%的变化可由美日两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化率解释,还有20%可以由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化率解释。从中国经济增长率变化率的方差分解看出,约80%的变化由自身解释,且有波动性,20%的变化由实际利用外资率的变化率解释,剩下的由美日两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化率解释。从美日两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化率的方差分解看出,各因素的影响力在5年后达到稳定,其中有80%被自身因素解释。三、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1. 从中国与美、日经济波动的相关分析和协整检验中得到:他们有很强的相关性和长期的均衡关系,美、日两国经济代表着世界经济走向,对中国的经济有很强的影响,随着中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对世界的影响也逐渐增强,美国的经济与中国经济有正向的关系,日本经济和中国经济间却是负向关系。2. 因果检验中我们研究了美、日经济波动传导到中国的途径,美国的经济波动通过贸易渠道传导到中国,当美国经济扩张时,增加中国产品的进口,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当美国经济收缩时,减少中国产品的进口,使中国经济衰退。中国经济的波动可以通过贸易渠道影响日本经济,中国是日本原材料的进口大国,当中国经济繁荣时,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当中国经济衰退时,日本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美国经济波动可以通过中国间接地传导到日本。美国和日本两个世界经济大国经济的共同波动会通过资本流动的渠道影响到中国,而这两个国家单方面的经济波动却不会通过资本渠道影响到中国。利率和汇率基本上不构成经济波动传导的途径,这与中国的利率汇率的政府管制有直接关系。3.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究了传导路径的动态过程,看出中国经济长期且主要受自身波动的影响,同时中国出口量和实际利用外资量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大且持续,美国经济长期影响着中国出口,中国经济持续影响着对日本的出口。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国外的经济波动可以从贸易和资本流动的渠道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好的冲击固然能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可是坏的冲击也许会使中国经济面临很大危机,美国和日本是中国的贸易往来大国,同时也是对中国投资的大国,他们的经济波动对于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的贸易应该多元化,即和很多其他的国家建立友好往来,同时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GDP水平,减少中国对国外资金流入的依赖。中国的利率、汇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御了国外经济的冲击,由于利率没有市场化,使之不是一个显著的传导渠道。随着中国逐步放宽金融和资本账户,如何预防国外经济冲击成为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防御方法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参考文献:[2]梁军.从FDI看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5,(8).[3]宋玉华,方建春.中国与世界经济波动的相关性研究[J].财贸经济,2007,(1).[4]杜厚文,等.中美贸易差额的性质、成因及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5]MartinUribe,Vivian Z. Yue《Country spreads and emerging countries:?》 Nber Working Paper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