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社会现状同“农民工子弟”心理的对照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国经济已经摘掉了老土的帽子,彻彻底底走上了国际舞台,在08年的金融危机中,在全球瞩目的镁光灯下,她正一展华丽的舞姿,跳出我们中国人特有的风采。这一幕,细数起来,还真有点像我在常州市蓝天农民工子弟学校看到的一样,稚嫩的面庞,绰约的舞姿,谁能想象,他们原本来自农村,跟着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现在,却也成了这里的宠儿。
只是,一曲过后,卸下妆来,靠近一点,再深入地聊一聊,才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毕竟是农村来的孩子,在城市,还是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心理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中国的经济社会应该也差不多吧,三十年的迅猛发展,有很多问题我们来不及思考,哪些好,哪些不好,谁说了都不算,吃饱饭穿暖和最重要。在之前的现实环境下,这样说或许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时至今日,环境不同了,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越日本,排到了世界第二,我们的经济社会也已经站在国际经济社会的风口浪尖,真的是时候做好准备迎接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了。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舞台的第一幕刚刚拉上,我们不禁长舒一口气。这一次,我们的表现不错,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加油。城市的生活很美很精彩,而我们,还是刚来到城市的孩子,农民工的孩子,我们还会不断成长,壮大。为了明天的世界,为了世界的明天。 一、中国经济社会的开放性和农民工子弟的交际心理对照 关于农民工子弟的心理问题,我走访调查了常州市蓝天实验小学和蓝天五小两个农民工子弟学校。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的热情,对于陌生人的热情,走在路上,他们会主动用英语跟我Sayhello,然后一路笑着离开;上体育课的小朋友们正在练排球,看见我还特地跑过来喊“老师好”;我甚至都不用自我介绍就可以轻易获得他们的好感,然后跟他们玩在一起,编花篮,跳格子,都是他们带着我玩,他们身上显露出强烈的“交际”愿望。就像我之后调查问卷里得出的数据一样。 我一共调查了360个学生,有一道题,和陌生的小朋友说话时感到紧张吗?90.5%的选择是不怎么紧张或者完全不紧张;又一道,你有主动和同学一起聊天一起玩嘛?66.7%选择了主动:你觉得自己朋友多吗?60.3%觉得“很多”;另外还有一道题,从反向问,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不如别人(多选)?选择“人际交往”的只有22.2%。这种现象很好地解释了生理内驱力和心理内驱力的作用。一方面,人天生就有群集的本能,在生理上可以解释为机体内不平衡,社会化可以调节这种不平衡,释放这种本能;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弟的特殊身份以及来到城市这个新的环境学习的压力或多或少影响了心理上的平衡,孩子们迫切地想要了解这个新的世界,融入这个社会,并且真正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这种需求也只有通过更多的社会交际才能实现。这个历程就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它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是140多年断断续续的政治动荡,经济混乱和文化衰退,再加上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机体内部的“生理”和“心理”已经严重失调,亟需寻找一个解决办法,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可以重新成为世界的一份子,享受国际权利,承担国际责任。这时候虽然对世界经济知之甚少,但是我们勇于尝试,乐于交流,善于学习,最终把市场经济引入我们的经济社会,开启了我们经济发展的卓越里程,在短短的三十年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取得了国际范围的认可,并且为世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开放性,是值得肯定的。 二、中国经济社会的扩张性和农民工子弟的进取心理对照 众所周知,在当今的中国,只要涉及到“经济”二字,就免不了和“扩张”挂钩,扩张的规模,扩张的市场,扩张的投资,扩张的心。投资增长率每年都超过25%,GDP的增长始终维持在9%以上,证券市场的市盈率也远远超过了国际水平。正是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不断做大做强,取得了大踏步的发展。很多企业把规模做到了世界的数一数二,又有很多企业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也把“中国制造”的概念传遍了世界各个角落。世界开始离不开中国,我们真的《大国崛起》了。 因此,这种扩张性也是值得称道的。一方面,既然是经济社会,就有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人类“贪婪的本能”,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的物质或者精神需要,我们必须积极进取,用更大更强的经济实体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先满足最基础的需求,再进一步谋求更多的利益,如此循环往复,自己也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社会扩张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强化”和“自我强化”。首先,中国加入WTO之后,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对中国提出更多更严苛的要求,市场的开放与透明,严禁贸易保护以及实现资本的国际间自由流动等等,对于中国来说这都是不小的挑战。在这些国际竞争中,大型的和有开拓进取性的企业站住了脚跟,因此,它强化了中国把自身经济社会做大做强的决心。其次,中国经济社会的自我发展让人们尝到了甜头,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地位和公众价值的实现,都让我们不再甘愿过庸庸散散的生活,也就更别提回到六七十年代那种为吃饱肚子而犯愁时的样子了,在这一点上,我们自己又给自己强化了一遍,“一定要努力奋斗,让自己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农民工子弟的进取心理也 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和农民工子弟的不平等待遇心理对照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会上表示,中国快速地经济发展是史无前例的,但是不能忽略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社会经济的不平衡,收入差距的加大。如果想在长期内取得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必须要解决的。比如,我国快速发展的收益并没有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个个人或者是每一个地区。中部或者是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要远远慢于东部,在这些地区的收入很低。同时这种不平等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今天,城市收入要比农村高出3.5倍,因此,收入不平等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了,这比30年前尖锐了很多。
相类似的,就像我们大家都了解的一样,虽然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孩子们本质上和普通小孩没有什么不同,但之所以要把他们归结为弱势群体,就是人们意识到他们在城市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这体现在教育、医疗、工作等等不同方面。不止如此,就算在同一地区,同样是农民工子弟小学,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等等各方面的差别也很大。作为农民工子弟小学的模范小学的蓝天实验小学的学生在“你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吗”这个问题中选择“经常”的有38%,而在其旗下的蓝天第五小学只有6%;在“爸爸妈妈关心你的学习吗”这一问题中前者选择“关心”的比例为90%以上,而后者为69%;在“老师有时候会体罚吗”问题中前者基本不会,而后者偶尔会受到体罚;最后,实验小学在“你喜欢现在的学校吗’,这个问题中选择喜欢的达到87%,第五小学仅为52%。这些数据成分说明待遇不平等处处存在,贫富差距处处存在。 所以说,收入分配的政策以及社会的保障必须得以进一步加强,来进一步限制这种不平等的进一步恶化,这对于中国可持续的、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进一步增加社会的保障不仅能够帮助中国减少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分配收入给予个人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的资源,以及保护和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能够使发展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动。 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工子弟的全面发展心理对照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从战略决策、科技创新、人才储备和技术产业化这四个方面入手,促使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培养创新型现代化人才,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重任落在这些祖国的花朵们身上,虽然来自农村,虽然是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学学生,他们也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经过我们的调查统计,喜欢上学的学生为66%,上课经常举手回答问题的为30%,经常参加班级活动的为53%,做事不经常半途而废的为58%,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可喜成果,也有不足之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种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正是新时期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五、中国经济社会的国际角色和农民工子弟的“边际人”心理对照 中国经济社会的开放性及扩张性总体而言是好的,但是还有一些它的不足之处或者说得更严重一点叫致命弱点。 首先,中国经济社会的开放性并不是完全自信和自成体系的。对于世界它还有很多的不解和警惕,例如说在我们不熟悉规则的国际金融领域,至今为止的一些政策都是缩手缩脚的,汇率是升还是降,煤电石油天然气价格是涨还是跌,应该根据什么来变动,利率怎么定可以防止近期的国际通胀波及中国等等,这些都是看似繁琐而又复杂的小问题,但每一个对于中国经济都会有大的影响。 其次,中国经济社会的扩张性也缺乏整体目标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国内的许多投资都是着眼于短期利益,没有把许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上,这就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污染,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等诸多现实问题,随着投资的扩大,这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反过来给经济和社会重重地打击;对外投资也是一样,在“走出去”的旗帜下,各企事业单位却都是各自为战,使出了各路“瞎子打法”,逮到一个商机算一个,漏掉的或者失败的也就都算不了了之了,就拿外汇管理局对美国国债的投资来说,光2008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就蒸发了400亿美元,这些钱用来投资实体经济的话该多好,没有一个远期的规划,更没有一个整体的投资结构设计,这样的仗,胜算几何还真的是一个未知数。 同样的问题也多多少少出现在农民工子弟身上。还是那个调查问卷,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92.1%的人选择会;你觉得被人嘲笑吗?有这种感觉的占50.8%;如果同学嘲笑你,你觉得主要是因为什么?17.5%觉得是因为学习,另外41.3%觉得是因为出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自信呢,这不是与他们的乐于交际和积极进取矛盾吗?我们可以用社会心理学里的“边际人”现象来解释。“边际人也可称为过渡人或边缘人,是指在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转型人格,它是在新旧文化的碰撞、选择、冲突下导致人格分裂呈多变双重化的产物。边际人的心理处在一种失范状态,既有希望又常怀失望;既急需选择又别无选择;既要为适应新环境进行冒险,又要为承受旧传统付出忍耐;在边际人身上痛苦和憧憬并存,颓废和发奋同在。” 同样的不自信和不是规则的制定者,也许加上同样的缺乏整体目标和深层次文化内涵,使农民工孩子们的心理出现了“边际人”的症状,那么,中国的经济社会不会出现相同的心理问题呢?如果会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呢? 1 文化观念:大多数农民工子弟来自农村或者相对贫困地区,第一次来到城市,与城市里的孩子一起学习。处在相同的环境里,他们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要狭窄许多,其学习和生活条件也要比城里的孩子差许多,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自卑心理,这对于他们在心理的成长方面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要解决自卑心理在他们心中扎下的根源,并不是要拔除他们来自农村的根,而是应该致力于消除他们对于“城市优而农村劣”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因差别化带来的自卑感。让他们从传统的农民文化中体味到艰苦朴素和勤劳勇敢的质朴文化,从而引导新时期对于自
身文化的新认识,在充分肯定自我的同时消除自卑心理的根源。 2 家庭因素:与城里孩子相比,农民工子弟的家庭环境可能相差许多。他们的父母大多数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每天要为生计奔波。由于生活劳碌奔波,根本无法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作业情况和学习。但是,同时他们的父母又有强于一般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识。过于强烈的要求会使孩子有巨大的压力,过于急功近利的要求也会使孩子的认识观产生偏差,使得孩子忽略了在道德,精神,理想方面的个人追求,转而对于金钱,地位产生极度的渴望,不利于他们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家庭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更为健康,全面的希冀从而引导孩子在心理上有更为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3 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和老师交流学习的平台。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会给学生发展带来裨益。从研究数据来看,在某些问题上,例如“老师会不会和你交谈?”“你受到老师的表扬吗?”“上课你经常举手回答问题吗?”“你经常参加班级活动吗?”等等问题上,参与调查的两间学校存在明显的差异。单从数据来看,蓝天实验学校在师生交流和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程度上明显高于蓝天第五实验学校。究其原因可能与学校教育有莫大的关联。教师可能是这些农民工子弟平时接触最为多的人群,也是他们给予得到肯定的群体来源。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是他们热爱学习和生活的心理力量。教师要经常与他进行心灵的交流,学生在生活上发生困难时,要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直至学生渡过困难时期,把爱和期望传递给他们。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不用惩罚、责骂等强硬教育方式,坚持正面教育,经常去寻觅、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彰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也应主动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课堂中,老师应减轻学生学习、考试负担,积极提高课堂教育的效果和艺术性,既可进行直观教学,也可进行有趣的游戏教学。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书法、舞蹈等活动,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课余活动,多角度地感受学习的快乐。这样让学生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玩中学习,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4 社会建设:社会非歧视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外部的友好环境有助于增加他们的信心和自我认知程度。通过建立平等的对话平台消除他们的自卑,同时建立更为良性的互动,来增加知识和信息的流通,让他们能够逐步减少因为信息缺乏表现出的不自信。调查中显现出来的“注重典型,忽视建设”的风气也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和警惕。蓝天实验学校作为常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模范典型的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注,在配套设施和学校建设上都具备了相当的条件,然后除却这所标兵学校,我们不难想象蓝天系列其他学校在建设上遇到的重重困难和阻碍。缺乏关注意味着缺乏资金,缺乏资金意味着缺乏建设,试问这些缺乏发展的学校又怎么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发展和心理上的完善呢,只能让他们在拥挤的教室里更加的压抑和委屈,他们没有机会和外部接触,更不能得到外部的关怀和开导。政府应该抛弃“政绩工程,树立典型”的观念,给予相当的关心给更为广阔的群体,以更加完备的建设投入来为外来者提供更多的机会,以更为先进的理念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上几条可以有效地解决不自信、目标的缺失以及文化浮躁的问题,但是要想有能力影响和改变城市的生活规则,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是在这一代农民工子弟成长为社会的主力军之后,由他们通过社会经验的积累自己寻找适当的方法来调整。相信他们终将成为我们。 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心理问题同样可以通过这种后天的“教养”来解决,这就好比孩子们在青春期的社会化,“核心问题是获得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的危机与混乱。”我认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同一性问题最先要强调的还是文化的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我们的普遍认可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我们要学习和积极实践,此外,还有我们自身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同样是深深融伫在我们的血液里的,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构成我们现在基本的中国文化。这点认清楚了,我们就有了根基,(我们是应该自信的,因为我们在文化上并不是“无家可归”)在这个稳固的基础上我们再去接触和学习世界的多元文化,也就有的放矢了。用马克思主义判断投资的可行性,收益性和可持续性,用中华文明的精华中和协调国际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止于至善。 第二是家庭,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关于目标的定位,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就有两千年前的老子说的一句话“无为而无不为也,则治”,我觉得用在中国经济社会目标的定位上正合适。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目标的设定是随着时间空间改变的,在一个时间点上或者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并不能真实地觉照全部的外在世界,只要自己足够努力,朝着价值观所认定的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即使并没有做到最好,也已经无怨无悔。具体来说,中国经济社会的扩张不能只是资源的挥霍或者喊一句“走出去”的口号,而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资源开发多少,分几个时间段来利用,用在什么地方以及朝什么地方走出去,按怎样的产业结构配比走,走出去之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收益,是损人利己,损己利人还是利人利己,等这些问题都考虑清楚了,做起事情来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一个劲往前冲吧。 第三是有点类似于学校或者社会的,关于跨文化的认同,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社会的文化包容性的构建,这是需要博大的胸怀的,世界经济社会相当于一个让众多经济体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大家需要彼此了解,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减少摩擦和冲突,寻求更为广泛的合作,这就是文化底蕴的体现。 中国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已经召开,对于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规划也已经对世界公布,这是沁人心脾的历史时刻,真心得希望中国的经济社会走得越来越好,也希望农民工的孩子们能够一天天幸福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