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研究(1)论文

2019-02-02 18:10:43浏览:98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论文摘要】 文章使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与东盟在各类产品上的

【论文摘要】 文章使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与东盟在各类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所在,并测算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整体的互补性。 【论文关键词】 中国东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概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见表1)。中国与东盟商品贸易额从1991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时的79.6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184.5亿美元,1999年又增长到270.4亿美元,之后的增长更为迅猛,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双边贸易额分别突破300亿美元、4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2011年则更是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了1058.8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35.3%,2005年双边贸易额为1303.7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了15倍。目前,双方已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表1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衡量一个国家某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理论界经常使用的指标是由巴拉萨提出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RCA)。虽然RCA指数只是间接而非直接的度量比较优势,但是由于生产阶段中要素投入比例的数据很难获得,而贸易过程中的数据却较容易得到,所以,在做实证分析时,人们普遍采用该计算公式。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表示一国某产品的出口占该国总出口的份额与世界该产品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份额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RCAXij=(Xij/Xi)/(Xwj/Xw),其中Xij为i国j产品向世界市场出口的价值;Xi为i国向世界市场出口所有产品的价值;Xwj为世界市场j产品出口的价值;Xw为世界所有出口产品的价值。 当RCAXij>1时,j产品在i国的出口份额超过了该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出口份额,表明i国j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且RCA值越大,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当RCAXij﹤1时,j产品在i国的出口份额低于该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出口份额,表明i国j产品属于比较劣势的产品,且RCA值越小,该产品的竞争力越弱。 由于在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对外贸易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占据了东盟国家的绝大部分份额,以2011年为例,5国出口占东盟总出口的93.5%,因此在进行中国与东盟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时,只选取这五个国家的数据。 表2是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资料计算得出的中国和东盟五国的出口商品RCA指数。分类原则是:食品(SITC1 0+1+22+4)、农业原料(SITC 2- 22-27-28)、燃料(SITC 3)、矿石金属(SITC 27+28+68)、化工品(SITC 5)、机械运输设备(SITC 7)、其他制成品(SITC 6+8-68)、未分类其他产品(SITC 9)。 其中,食品、农业原料、燃料、矿石金属属于初级产品;化工品和机械运输设备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其他制成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表22003年中国和东盟五国出口产品RCA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online 2005数据整理计算得来 1.在初级产品方面中国在初级产品的出口上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在具体的某一类初级产品方面,相对于某些东盟国家来说,中国的初级产品仍具有比较优势。 东盟中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在食品和农业原料的出口方面占有比较优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在燃料的出口上占有比较优势;印度尼西亚在矿石金属的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印度尼西亚四类初级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说明该国在初级产品的整体上占有比较优势。 因此,在初级产品方面,由于中国与东盟的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中国与东盟各具优势,互补性较强。 2.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在机械运输设备的出口上,2003年RCA指数为1.04,大于1,表明该产品的出口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东盟中的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在机械运输设备的出口的RCA指数均大于1,表明四国在该产品出口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新加坡在化工品的出口上也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与东盟各具优势,互补性、竞争性都很强。 3.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由于中国拥有丰富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而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较大。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其他制成品的RCA指数最大,高于东盟五国。 东盟中的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也都具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 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的比较优势强于东盟各个国家。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泰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上竞争较为激烈。 综上所述,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比较优势集中在机械运输设备和其他制成品上。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最大。但随着高新技术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在科技含量较高的机械运输设备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已经确立,表明了中国的贸易结构正在不断优化。但与东盟国家相比,中国在机械运输设备产品上的竞争力较弱。其RCA指数低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 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的贸易结构最为合理,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机械运输设备、化工品),同时在初级产品——燃料的出口方面也具有比较优势。而其他东盟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的比较优势则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上。印度尼西亚在食品、农业原料、燃料、矿石金属和其他制成品等方面有比较优势;马来西亚在食品、农业原料、燃料和机械运输方面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泰国的比较优势在食品、农业原料和机械运输设备方面。菲律宾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机械运输设备上。 由此可见,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机械运输设备和其他制成品方面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而由于自然禀赋的不同,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初级产品上的互补性较强,双方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三、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 我们用贸易互补性指数来衡量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国家i出口与国家j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指数用Cij表示如下: Cij=Σ[(RCAxik×RCAmjk)]×[Wk/W] 。 其中,RCAxik表示用出口来衡量的国家i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RCAmjk表示用进口来衡量的国家j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Wk表示k类产品的各国国际贸易总额;W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贸易额。 如果RCAxik的数值较大,说明国家i在k产品上出口较多,因此i国在k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较优势;如果RCAmjk的数值较大,说明国家j在k产品上进口较多,因此j国在k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较劣势,这样两个国家的产品就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多种产品存在的情况下,两国贸易的综合性互补指数可以用各产品互补指数的加权平均数来计算。因此根据贸易互补指数的公式可知,当一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类别与另一个国家进口的主要产品类别相吻合时两国的互补性指数就高,反之则小。如果世界各国每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均相同时,该互补性指数为1。 表3中国出口与东盟五国进口的贸易互补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 handbookofstatistics online 2005数据整理计算得来 表4 中国进口与东盟五国出口的贸易互补指数 表3显示了中国出口与东盟五国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在表3中,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之间的互补性较强;中国与泰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虽然小于1,但指数逐年递增,表明互补性在不断增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贸易互补性在减弱。 表4显示了中国进口贸易与东盟五国出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通过表4,我们发现,中国与东盟五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逐年增加,2000年以后基本上达到或超过1,表明中国的进口与东盟五国出口之间的吻合程度较好,互补性强。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出口与东盟五国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相对小于中国进口与东盟五国出口的贸易互补性。中国在与东盟的贸易中,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面临一定的压力,而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则表现出不断加强的依赖性。因此,中国与东盟之间自由贸易的发展,将会导致中国对东盟贸易的逆差增大。 四、结论 1.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双方已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2.由于自然禀赋的不同,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初级产品上的互补性较强,双方在不同产品上各具比较优势;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机械运输设备和其他制成品方面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 3.从整体上看,中国出口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进口之间的互补性较强;中国出口与泰国进口的贸易互补性在不断增强;中国出口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进口贸易互补性在减弱。与此同时,中国进口与东盟主要国家出口产品高度吻合,具有紧密的互补关系。中国出口与东盟五国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相对小于中国进口与东盟五国出口的贸易互补性。因此,中国与东盟之间自由贸易的发展,将会导致中国对东盟贸易的逆差增大。 总之,实际情况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越来越密切的贸易互补关系,这构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贸易合作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启动,双方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下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从消费者需求看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上一篇:

面向芯片市场的生产者理论初探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