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2019-02-02 18:11:43浏览:15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摘要] 本文选取了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 影响 因素,对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体系进行了 理论 探讨,初步构建了行业收入差距

  [摘要] 本文选取了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 影响 因素,对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体系进行了 理论 探讨,初步构建了行业收入差距测度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关键词] 行业收入差距 测度 指标体系

  改革开放以前,受到传统的计划 经济 体制的制约,我国在居民收入分配政策上实行的是平均主义,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明显。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 发展 ,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锅饭”的分配制度被打破,不同行业间职工的收入差距开始逐步扩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各行业就业者的收入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而提高的程度各不相同,导致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收入的高低位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中,出现一定的行业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一定的行业收入差距有其积极合理的一方面。但是,当行业收入差距超过一定的限度特别是出现不合理的行业收入差距时,就会给 社会 的经济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目前 ,我国不同行业间的职工收入差距日渐扩大,一些行业的职工收入以几倍于全社会职工收入平均增速的水平增长,与另一些低收入行业的职工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心态平衡,而且滋生了一系列社会的不正之风,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这一 问题 ,那么我国行业间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将会严重损害公平和效率,并阻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可以说,调节和缓解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由于我国行业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现实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理论界对行业收入差距的 研究 也呈现出一定的关注。对于我国行业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即与行业垄断有关;与经济体制转轨及我国市场经济不够完善有关;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关;与行业职工的人力资本投入有关;与行业的劳动强度、复杂程度和环境有关以及与地区差异有关。

  但已有 文献 在对行业收入差距成因及后果进行深入规范性研究的基础上,并未进一步给出行业收入差距测度的实证 方法 。那么,应该如何对行业收入差距进行实证测度呢?对此,本文将在以往对行业收入差距定性 分析 的基础上,选取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提出一种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进行行业收入差距测度方面的理论初探。

  一、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选取原则

  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行业收入差距,为缩小行业收入差距这一宏观目标提供测度依据,行业收入差距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要在理解行业收入差距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实际状况,遵循如下原则:

  1.层次性原则。行业收入差距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指标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结构,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加以反映,尽可能全面地覆盖行业收入差距地各个影响因素。同时,所选择的指标针对不同的子系统,要有代表性和综合性,防止指标所代表信息的重复,使指标体系符合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

  2.目的性原则。整个行业收入差距测度指标体系的构成必须紧紧围绕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这一目的层层展开,避免过多的无关因素干扰。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指标体系就会变成杂乱无章的指标堆砌,不能很好地反映客观的行业收入差距状况。

  3.可比性原则。行业收入差距测度指标体系必须保证对每一个具体行业是公平、可比的,便于在不同性质的行业之间进行比较评价。

  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保证指标的可操作性,要考虑到基础数据的可获得性,能够及时搜集到准确的数据。

  二、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的选取和体系的构建。讨论行业收入差距的目的是考虑不同行业职工实际收入水平的差距,进而反映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不仅应反映两个不同行业间的收入情况,而且要能反映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整体情况。相比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理论界对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现有的研究大多属于定性分析。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认为行业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之间职工的收入差距过大,垄断性行业职工的收入远高于非垄断性行业职工的收入;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之间职工的收入差距过大,新兴行业职工的收入高于传统行业职工的收入;知识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之间职工的收入差距过大,知识密集型行业职工的收入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职工的收入;采用市场分配方式的行业与采用半市场和非市场分配方式的行业之间职工的收入差距过大,采用市场分配方式的行业职工的收入高于采用半市场和非市场分配方式的行业职工的收入。

  这里,本文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对行业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理解,将行业收入差距测度指标体系分为四个目标层:行业垄断水平、行业产业层次水平、行业人力资本水平和行业劳动水平,然后按准则层引入21个三级指标,见下表。

  2.指标的解释和说明

  (1)行业垄断水平。行业垄断是造成我国当前行业收入差距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我国经济及各行业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垄断行业定义为除行业自身因素以及市场因素外,仍存在政策性进入和退出壁垒的行业。由此便产生两种垄断:一种是从市场份额的角度考虑,如石油化工行业等,这类行业从资源的占有、开发到生产销售,都由国家垄断;另一种是国家经济改革与转型时期的阶段性、政策性产物,即在资源的占有和部分开发方面进行垄断,而在生产经营和销售方面实现竞争,如房地产行业。

  本文中,我们所设置的行业垄断水平这一指标,从市场份额垄断程度和国有经济参与垄断程度两方面考虑,具体包括行业集中度和行业国有化程度这两个三级指标。其中,行业集中度是衡量一个行业的产量或市场份额向行业核心 企业 集中的程度的一个指标,,式中,n为前n位企业个数,为第i企业的产量(或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数额),x为整个市场的同类产品的产量(或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数额),一般用行业中排名前四位的企业占全行业总产量或市场份额的比例表示;行业国有化程度等于行业内国有单位人数/行业全部从业人数。

  (2)行业产业层次水平。行业收入差距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产业层次水平较高的新兴行业、高新技术行业的职工收入近年来要显著高于产业层次水平较低的行业职工收入。本文从行业成长程度、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行业资源消耗水平三方面来考虑行业的产业层次水平,并设5个三级指标。

  其中,用以考察行业的成长程度的两个指标分别为:行业产值增长率=(今年行业总产值-去年行业总产值)/去年行业总产值×100%;行业平均规模=行业总收入/行业单位数。用以考察行业技术传新能力的两个指标为:行业技术进步速度和行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这两个指标是行业开发、吸收和运用 科学 技术能力的重要体现),行业技术进步速度用跨时五年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表示;行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固定资产原值之比表示。最后,行业的资源消耗水平可用行业能源消耗程度这一指标反映,行业能源消耗强度以行业万元产出(以增加值计)消耗能源的吨数(折算成标准煤)表示,一般地,这一指标与行业产业层次呈负向关系,因此,该指标为逆指标。

  (3)行业人力资本水平。行业收入差距与行业的人力资本水平密切相关。在综合中外学者对人力资本概念的不同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将行业人力资本水平分为行业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行业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和行业人力资本效率水平三个层次,共包括十个三级指标。

  行业人力资本投资是指增加人的知识、技能和健康水平,或通过花费一定的成本支出在地域或行业间的迁移以增加收入等。本文从正规 教育 投资、在职培训投资、医疗健康投资和迁移转化投资四个方面考虑,分别下设人均教育文化支出、人均在职培训支出、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和人均迁移转化支出这四个指标。 行业人力资本效率水平则反映了行业内人力资本的产出能力,下设行业人均利润额、技术市场人均成交额和职工平均工资三个三级指标。其中,行业人均利润额=行业利润总额/行业从业人数(元/人年),技术市场人均成交额=技术市场成交额/行业从业人数(元/人年),职工平均工资=行业工资总额/行业从业人数(元/人年)。

  (4)行业劳动水平。行业劳动水平从行业劳动技能、行业劳动强度、行业劳动责任三方面进行考察并评价,具体指标共四个。其中,行业劳动生产率表示行业内所有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创造的产业增加值,是行业人员的年平均贡献,即行业劳动生产率=行业增加值/行业从业人数;工作班制指行业内员工日均工作时间;行业劳动责任由两个三级指标组成:行业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例=行业国内生产总值/全 社会 国内生产总值×100%;行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行业就业人数/全社会就业人数×100%。

  三、结语

  本文在已有的行业收入差距研究成果基础上,考虑了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 影响 因素,对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体系进行了 理论 探讨,构建了行业收入差距测度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含义进行了解释和说明。确定了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体系后,可选择一定的评价 方法 对我国的行业收入差距进行综合评价。由于行业收入差距综合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只是在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体系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初步探讨。基于行业收入差距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行业收入差距进行具体测度和实际评价,将是本文有待继续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 文献 : [2]杜健张大亮顾华:中国行业收入分配实证 分析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2:73-78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出口农产品不如出口“农民”(1)论文

上一篇:

我国制造业的柔性制造策略研究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