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pt>
摘 要: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基于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优势以及我国面临着能源危机,对西部能源产业进行绩效 分析 ,为西部地区能源 企业 的 发展 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又为国家可持继发展战略献计献策。
关键词:能源产业;西部大开发;绩效
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基于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优势,国家安排建设了一系列能源工程的重大项目,以加强对西部能源资源的开发力度,并完善能源基础设施。从我国西部大开发以来实施能源开发的一系列举措可以看出,我国能源建设的重点正在逐步西移,西部能源开发与建设正在迎来一个 历史 性的大跨越,西部地区正在而且必将成为我国今后重要的能源 工业 基地,在我国能源供应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综上所述,在这样一个大的能源产业改革发展的环境下,特别是国家现今面临着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我有必要对西部的能源产业进行绩效分析,为西部地区能源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又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献计献策。
1 变量选取及模型建立
1.1 西部能源产业绩效指标的选取 所有者权益利润率=税后利润总额/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
在纯市场的环境下,所有者权益税后利润率是投资回报率类指标中比较理想的一种。而且,企业的市场行为也必然导致各能源产业的所有者权益税后利润率趋于平均。但是,我国的实际环境离纯市场环境还有一段的距离。在我国,税收不平等、价格扭曲、行政壁垒等非市场因素大量存在,因此,在建立我国的绩效指标时必须考虑许多在纯市场环境下无须考虑的问题。单纯考虑所有者权益税后利润率会造成经济利润的扭曲,在我国的实际环境下,就必须把所有者权益利税率作为一个重要的 参考 指标。
除此之外,在我国还需考虑能源企业资本负债率在不同能源产业之间的巨大差异问题。虽然国外不同产业的资本负债率也不尽一样,但市场发达国家的能源企业的资本负债率完全由市场决定,而且能源企业的借贷成本能准确地反映借贷资金的机会成本,因此资本负债率的差异不会对能源企业的市场绩效带来多少扭曲。我国的情形则不同,我国能源企业资本负债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官员的安排,而且能源企业借贷成本不能准确地反映借贷资金的机会成本,因此,光凭能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利税率指标有时就不能准确反映能源企业的市场绩效。在这种情形下,引入资金回报率指标以考察整体资金的运作效益就有一定的必要性。
资金回报率指的则是能源企业所使用的全部资产的回报率,它的计算公式是:
资金回报率=(税后利润总额+利息总额)/(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
能源企业竞争的结果也是使所有者权益利润率趋于平均,因此,所有者权益利润率比资金回报率更适用于作为衡量市场绩效的指标。但必须指出的是,随着能源企业负债率的提高,能源企业投资者的风险加大,他们必然要求更高的所有者权益利润率作为补偿。
这里我们没有采用一般分析通常采用的销售利润率指标,主要是因为该指标的使用必须具有竞争性市场基础,由于国有所有权垄断不具有竞争性以及价格受到政府的管制,所以该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各能源产业间绩效的不同。
1.3 西部能源产业国有产权的引入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引入所有权变量进行分析是必要的,尤其是国有产权对能源产业绩效的影响。为此在进行市场结构对绩效的影响过程中,我们引入了国有比重这个变量。 计算 公式为:国有比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工业 产值/能源产业总西部能源产业总产值。
为了估计和比较市场结构以及产权对能源产业绩效的影响,我们设定如下计量模型: 这是一个综合模型,其中,Y为解释变量,它可以是能源产业的所有者权益利润率,或所有者权益利税率,或资产利税率,用来度量能源产业的绩效;CR8为各能源产业销售收入前八位的企业的集中率,通过市场结构测度市场的竞争性;ENTRY代表进入强度,也即上述提到的投资强度;STATE是能源产业 中国 有经济比重,度量能源产业的产权结构,为随机干扰项(白噪声系列),它是所有可能影响Y但又未包括在回归模型中的被忽略变量的代理;β、i为模型的待估计参数。
2 实证分析
依据上述模型和数据,我们分别以所有者权益利润率、所有者权益利税率和资产利税率为被解释变量进行了计量分析。下面是计量结果(如表1-4所示),并且以此进行分析。
2.1 能源产业集中度与能源产业绩效 集中度的变化和利润率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多样性的。第一类是集中度的下降与利润率的下降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石油业等产业的集中度的下降带来利润率的明显下降。但这种变化并不能说明集中度的下降带来能源产业效率的降低和恶化,因为这种下降既可能是新企业的进入侵蚀了传统国有垄断企业的垄断利润,也可能是规模经济的降低造成的。考虑到20世纪90年代这些产业的高国有垄断和高利润来看,这种变化似乎更符合“竞争利润侵蚀说”。第二类是集中度的下降反而带来利润率的上升。如天然气业。这可能反映了市场集中度下降的同时,这些产业的主导企业的市场支配力出现明显的上升,也或者是垄断势力的下降,更多的新厂商进入,集中度降低,竞争使得能源产业利润提高。这似乎都与“垄断利润说”相一致。第三类是市场集中度的上升大都与产业利润率的上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些产业市场开放较早,各种所有制企业充分竞争的产业,如风能产业,地热产业在市场集中度上升的同时,产业利润率也同步上升。这可能说明高效率企业的成长和集中度的提高,使高效率优势大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这明显符合“效率利润说”。第四类集中度的上升带来利润率的下降,说明这些能源产业应根据现有状况进一步降低垄断,适当促进新厂商的进入,以此来加强竞争,提高能源产业利润率。这实际上也符合“垄断利润说”。
2.2 进入与能源产业绩效
进一步深入分析,增加进入强度为解释变量。按照前人所作分析,进入强度转化为进入障碍,进入强度越大说明进入障碍越小。那么投资强度的加入应该会导致集中度对于利润率的作用的大大削弱。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从上述表中的模型2中可以看出,加入进入强度变量后,CR8与各绩效指标的相关系数没有明显的变化,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变化,也就是说这个新加入的变量几乎没有任何显著的或有意义的对绩效的影响。显然,我们可能是忽略了某个影响能源产业绩效的重要因素,而正是这个因素,使得通常对于能源产业绩效有着重要决定作用的进入壁垒变量变得无足轻重。根据刘小玄的研究,按照中国特有的经济结构,这个因素很可能是产权结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表中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投资强度与绩效有负相关关系,虽然显著性不强,至少说明新进入资本越多,能源产业绩效就会降低。也就是说,一个能源产业的进入壁垒越高,其利润率就会越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某些能源产业高额利润的存在实际上是由产业壁垒或者说是垄断造成的,是符合“垄断利润说”的。
下面针对西部能源产业特定情况进行分析,构造影响进入的模型。我们依然用投资强度来代替进入强度,以此作为因变量。至于影响企业进入的解析变量,我们首先选择了上一年度的所有者权益利润率作为衡量能源产业利润率的变量;把西部能源产业上一年度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作为第二个解析变量。因为对决策者而言,只有销售收入才是最真实的,因此把销售收入增长率作为解析变量对考察企业进入而言比用产值指标要好;我们把西部能源产业上一年的生产集中度CR8作为第三个解析变量,能源产业的生产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能源产业已有的市场势力情况;最后,我们把能源产业上一年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作为第四个解析变量,这一变量反映出能源产业的规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企业的生存空间。
由上表可见,在影响企业进入的各因素中,除了销售收入增长率对进入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外,其他变量对我国企业的进入影响十分微弱。
2.3 产权与能源产业绩效
在加入国有比重之后,国有产权的负作用很大,也即经济显著性很高,标准化系数为-0.741,此外其统计显著性也很高。这说明西部能源产业所有者权益利润率与国有产权比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国有产权的统计显著性以及经济显著性都不是很高,也即其对所有者权益利税率和资产利税率的影响都不是很大。两者对比,不难发现其原因在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税收负担重于非国有企业,进而导致我国国有企业的利润率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但利税率不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由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资金利税率非常接近,因此,如果把国有企业多交的流转税转为利润,则国有企业的赢利水平基本上与非国有企业相同。所以,在此国有产权对资金利税率的影响就变得比对所有者权益利润率的影响微弱的多。不管怎样,总的来说国有产权对能源产业绩效都有一定的负作用。
3 西部能源产业发展建议
第一,建立和完善竞争性市场体制。所有权改革和竞争是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重要 内容 ,但是二者的顺序非常重要。让国有所有权的企业进入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可以产生促进该企业改进效率的压力,并促进所有权变革。但是为了吸引海外或民间资本或者为了在国有所有权转让中获得高收入,而保持国有所有权企业的垄断地位可能是有害的,它不仅无助于改进企业效率,更有可能阻碍所有权的进一步改革。因此,竞争应该先于所有权改革。通过开放局部市场、特许权竞标、分拆现有企业等方式引入竞争。
第二,建立新的规制体制。自然垄断产业的引入竞争和所有权变革需要一个有效的规制体制为前提,其中关键是改变规制体制的过多 社会 政治 性目标,将效率作为规制体制的基础目标,并采用高效能的激励性规制来取代低效能的成本加成规制体制,激励企业自主的追求效率。放松规制并不是不要政府发挥作用,相反它要政府改变角色,由对能源产业的全面控制向维持一个竞争性环境和秩序转变。
参考 文献 [2]Bain,J.S..Industrial organization •NewYork:wiley.1968.
[3]Megginson,William L,Robert C.Nash.From State to Market: A Survey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Privat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ure.Jure.2001.
[4]Geroski, Paul A. and J.Schwalbach. Entry and Industry Evolution: the UK Car Industry: 1958-1983[J].Applied Economics.1991.
[5]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6]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8.
[7]陈宽,谢千里.中国国营生产率变动趋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