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浅析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环境

2019-02-02 18:23:03浏览:33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摘要】近年来, 上海 现代 物流业快速 发展 , 但是放眼全球, 与上海要建成国际 经济 、 金融 、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和成为现代化

cript>

【摘要】近年来, 上海 现代 物流业快速 发展 , 但是放眼全球, 与上海要建成国际 经济 、 金融 、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和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相比, 差距仍很明显。文章开头阐述现代物流( Logistics) 的概念, 然后在回顾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上, 具体 分析 此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有利和不利因 素, 最后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上海物流业 环境分析 物流业发展

一、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回顾

1、规模继续扩大

2、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

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已经建成近40 万平方米标准化物流仓储设施, 承担了全国60%的医药物流和全市75%以上的连锁超市配送物流业务; 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实施“ 区港联动”, 在海关完善监管工作的同时, 做好配套服务, 显著提高货物流转和通关效率; 洋山保税港区实施集装箱装卸、运输全程信息化管理, 为提高集装箱中转能力奠定基础。 目前 已有13 个航运、物流、加工项目和55 家商贸型 企业 入驻; 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同步进行, 货物集散能力不断增强, 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启动。

3、物流基地与产业基地开始形成联动发展机制

上海化工区 学习 借鉴世界级大型化工园区的成功经验, 从化工企业集群的物流需求特点出发, 实施“ 物流传输一体化”,积极引进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 对码头、管网、储罐、铁路、仓库等物流设施进行集中投资建设和统一经营管理, 构建起对外交换和内部循环相协调的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化工生产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 经营业绩呈现稳步上升的良好发展势头。

4、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

二、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分析

1、有利因素

( 2) 地理位置优越, 基础设施完善。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 长江三角洲前缘, 东濒东海, 南临杭州湾, 西接物阜民丰的江浙两省, 北临长江入海口, 正好位于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 交通 便利, 腹地广阔, 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枢纽。上海基础设施完善, 已经形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 使得全世界50%左右的人口可以在5 小时之内到达。

2、不利因素

( 1) 规模偏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大型跨国公司成为大多数生产经营企业发展的方向, 而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则要求物流代理商拥有全球化的运作网络为其提供物流支持。目前上海的物流企业规模偏小, 不能提供这方面的支持, 而且企业规模越小, 运营成本往往就越高, 进而 影响 企业的经营效益和长远发展。

( 2) 物流成本较高。企业物流成本由运营成本、库存资金成本、资本成本和分摊的管理费用四部分组成。据调查, 上海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中库存资金成本和物流管理费用占比分别达到25%以上, 总体上说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较大, 占压资金较多。另外, 物流企业中还普遍存在着重复征税的现象。

cript>

( 3) 推动信息化、标准化的步伐缓慢。信息 网络 技术是 现代 物流的基础, 也可以说是第一要素。上海物流 企业 与国外物流企业的差距, 最大的在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网络技术落后; 二是服务理念太差。这几年, 信息网络技术普遍受到重视, 企业物流信息平台推进速度较快, 社会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也在规划建设, 已涌现了一批优秀案例, 但由于主观认识差异与实际困难( 如缺乏资金等) , 这项工作差距很大, 需要有一个过程才能解决。标准化对物流业的 发展 生命攸关, 没有标准化, 物流全过程与供应链全过程将无法进行, 将加大物流运作成本, 而使现代物流失去意义。

三、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建议

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以港口、机场设施为核心, 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依托, 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一是推进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及后续工程、浦东机场扩建工程、虹桥综合 交通 枢纽、浦东铁路二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长江隧桥工程、内河航道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公、铁、河、海、空相衔接的多式联运发展。二是进一步扩展和强化港口、航空运输网络, 开辟新的航线, 完善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之间的衔接, 不断提高国际中转物流能力和水平。三是根据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规划, 同步设计和建设多式联运系统, 重点推进水水中转、水铁中转。四是完善相关物流节点的配套功能, 有效发挥上海机场、港口、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网等交通设施的辐射作用。

2、积极培育物流主体

推动上海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 整合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批发、零售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资源, 促进相关行业物流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 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还应积极整合各种资源, 争取早日成为上市公司。一是抓住 经济 社会发展中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 积极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物流企业落户上海。二是支持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流程、服务模式、 应用 技术集成创新, 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规模、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逐步建立海外营销渠道。三是形成一批服务水平高, 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 努力使上海成为中外物流企业的总部集聚地和系统集成营运中心。

3、优化供应链管理, 降低物流成本, 提升上海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 控制存货, 提高效率, 物流成本将有明显的下降空间。上海部分流通企业的配送中心经过升级改造, 已经拥有先进的仓储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了支撑业务发展、具有先进水平的物流配送网络。上海医药物流中心自2月份试运营以来, 已承担上医股份70 亿元药品销售的物流业务, 预计全年药品库存占用资金可下降33%。可的供应链管理中心通过精益物流管理, 加强成本控制, 物流配送成本比同行低30%, 订单满足率达到98%, 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联华超市配送中心发挥现代物流设施的功效, 库存商品资金下降45%, 商品损耗率从万分之三降到万分之零点一六。通过物流管理降低成本, 加快周转, 将进一步提升上海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

4、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基础应用, 推进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一是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 深化上海 电子 口岸建设, 规范物流各环节公共信息交换标准, 建立以公共信息交换系统为核心, 具有供应链管理、业务协同和专业化服务等功能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 推动与国内外物流信息网络互联互通, 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物流发展提供服务。二是不断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 促进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的广泛应用, 鼓励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 WMS) 、运输管理系统( TMS) 、电子订货系统( EOS) 等信息管理系统, 以及自动立体化仓库( ASW) 、自动导向车( AGV) 、射频识别技术( RFID) 等装备技术, 进一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 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三是积极组织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介组织进行产学研合作,参与物流前沿技术研制和开发, 使上海成为物流信息技术的研发高地。

5、加大物流标准化工作力度

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切入点, 参照国际通行标准, 集中精力 研究 制定一批对上海物流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 影响 的物流标准。一是积极参与相关物流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宣传推广, 争取先试先行。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已积极参与制定《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物流中心分类与基本要求》、《物流服务合同准则》、《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规范》等4 个国家标准。安吉天地制定的汽车仓储、运输和装卸等作业标准已成为全国行业标准。二是在本市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启动一批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 重点推动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 不断提高上海物流标准化的水平。三是建设物流标准信息库, 推进物流标准咨询、实施及认证等配套服务工作, 适应物流企业的标准化服务需求。

6、加快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长三角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 协调建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联动机制, 促进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一是加强物流规划的协调和配合, 整合长三角区域内物流资源,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 以苏通大桥竣工为契机, 在包括整个苏北地区在内的长三角区域合理布局物流设施, 努力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二是不断推进长三角港口间及相关领域的物流标准化建设, 并争取若干条件成熟的行业标准在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三是以上海电子商务口岸为依托,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对接, 逐步向物流商务服务延伸, 推进以“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为主要 内容 的区域通关模式改革, 实现长三角口岸通关便利化。

【 参考 文献 】

[2] 黄中鼎: 现代物流管 理学 [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3] 吴敬琏: 中国 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

[4] 陈信康: 上海世博经济研究专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 吴彬、孙会良: 物流学基础[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6] 龙江、朱海燕.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与建设[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4.

[7] 刘绍坚: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北京的发展路径选择[J].财贸经济, 2007( 4) .

[8]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 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J].上海物流, 2007( 1) .

[9] 陈永华: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江苏沿海经济发展[J].江苏商论, 2007( 9) .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浅谈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与政策

上一篇:

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科学应对收汇风险(1)论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