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关于汇率对我国贸易收支影响的理论分析(1)论文

2019-02-02 18:25:46浏览:83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论文摘要】 从2005年7月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已近6%,但从2006年国家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顺差

【论文摘要】 从2005年7月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已近6%,但从2006年国家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还在扩大。虽然人民币低估一直被许多境外人士认定为巨额顺差形成的重要原因,但鉴于实际情况我们应重新考虑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间的关系。本文拟从理论分析角度得出结论:汇率的改变对贸易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不应将目光长久停留在汇率对贸易的作用上,而应抓住机遇,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论文关键词】 贸易顺差 人民币汇率 价格传导效应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2002年以来快速增长的趋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7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这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增长27%,进口7916亿美元,增长20%,顺差规模高达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6亿美元。 人民币的低估一直被许多境外人士认定为巨额顺差形成的重要因素。虽然从2005年7月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已接近6%,但由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许多境外人士仍然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这无疑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压力下的贸易摩擦不断,许多发达国家不断违反WTO规则和自由贸易精神,制造和滥用多种不合理的贸易壁垒,保护主义滋生。那么人民币升值是否会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的巨额顺差呢?从理论上讲,汇率主要通过价格传导效应影响贸易收支,包括长期和短期的。 一、短期范围内,人民币汇率的改变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汇率主要是通过价格竞争机制来影响国际贸易收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即不考虑运输费用和贸易壁垒,根据一物一价法则,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应是相同的,此时,汇率的改变通过价格对贸易的作用是完全的,这也是多数人坚持汇率对贸易有强作用的理论源泉,但现实中的国际贸易市场远不是完全竞争的,而是个受国际产业组织结构、消费者偏好、政府行为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在这种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影响上述价格传导机制的因素有很多,导致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它的传导效果差异很大。 在短期范围内,有些因素的可变动性很小,如进口厂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而有些因素却不受时间范围限制,具有多变性,如与生产成本有关的投入要素的来源等。这些因素在短期人民币汇率改变下,对贸易的影响有多大呢? 外国进口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价格的制定上。若进口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很强,无论对方货币是升值还是贬值,他都会尽可能压低价格,提高自己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大大削弱出口国汇率变动的贸易收支效果。反之,当进口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很弱时,出口国汇率变动的贸易收支效果就比较大。中国几个大的贸易伙伴,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这些国家的进口商都有很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因此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贸易收支效果很有限。 与生产成本有关的投入要素的来源主要是指在出口商品时,有关的原材料或中间品主要是来源于国内还是国外。就一般而言,出口产品所使用原材料或中间品完全由本国提供时,出口产品的价格(以需求国货币计价)变动比率与汇率的变动比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汇率变动的效果将完全作用于出口产品的国外市场价格;当该生产原料或中间品部分来自国外时,汇率变动在对出口产品价格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其进口原材料的价格产生同样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汇率变动的贸易效果与进口原材料或中间品在出口生产中所占比重的高低有关,若该比重越大,汇率变动的作用效果就越小;反之,汇率变动的作用效果就越大。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在中,有50%左右的是加工贸易,这种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贸易形式使得人民币汇率的改变无法产生很大的贸易作用。 二、长期范围内,人民币汇率的改变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关于人民币汇率在长期范围内的贸易作用主要有两种观点,即中性论和非中性论。持中性论观点的人认为在短期内,那些制约汇率变动产生短期贸易效果的因素都将发挥作用,从而在长期时间范围内相互抵消,使得长期贸易效果为零,显然这种观点是支持本文看法的,在此就不加以赘述。而非中性观点则认为汇率变动不仅具备短期贸易作用,还会激发一国的动态比较优势,从而使该国贸易在长期范围内能稳定增长。结合上面对短期汇率改变下的价格传导效果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认为中国暂时并不能获得这样的短期贸易作用,就无从谈起短期带动长期,形成比较竞争优势。现在我们先假定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使中国获得了这样的短期贸易作用,那是否在长期中国就一定能形成比较竞争优势呢?显然还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第一,出口产业应具备规模经济的特征。短期的贸易作用形成的是暂时的价格竞争优势,要想有后续的发展,必定需要相关的产业支撑,而这往往又是以一定的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的出口产业暂时还不能像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企业那样具备相当的规模经济,不能及时的将这种价格竞争优势转化为其他优势,这也是中国企业及政府亟需思考的一个方向。 第二,出口国需具备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充足的人力技术资本。完善的产业体系能保证产业间和产业内的合理结构和紧密联系,使得经济运行中的各种连锁反应有效发挥。中国的对外贸易过多依赖于加工贸易,这种两头在外的飞地经济模式弱化了我国产业体系的构建。而人力技术资本的积累和供给则是转化短期价格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我们国家虽然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但并未将其转化成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技术方面的投入跟西方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导致我们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 第三,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根据弹性理论,一国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具备改善效应的条件是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其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即当EX+EM>1时,其货币贬(升)值可使出口收入增加(减少),进口支出减少(增加),贸易收支逆差(顺差)减少,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否则,当EX+EM<1时,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收支不具备改善效应(会分别导致其贸易收支差额不变和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不少学者通过对我国进出口弹性的计算和分析,认为我国的进出口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小于或接近1,基本不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 (如:张明,2001; 殷德生,2004)。有些学者也算出大于1的情况,但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是建立在局部均衡的条件下,通常对贸易小国适用,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开放经济大国却未必适用,因为对于开放经济大国而言,汇率变动的贸易效应和政策效率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收入水平、贸易管制程度及管制效率等),或者说其进出口贸易收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外贸易情况和各种理论依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短期范围还是长期范围,人民币汇率的改变对贸易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三、结语 笔者认为,中国持续巨额的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是因为出口需求旺盛、进口需求不足、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高比例、国际间产业转移、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等形成的。汇率改变所形成的贸易作用相当有限,所以靠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贸易顺差问题。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是单纯的贸易平衡问题,而是世界制造加工中心转移到中国、是全球生产格局演变的结果。如果整个生产格局不发生变化,即使人民币升值50%,中国仍然是贸易顺差。这也启示我们:应利用加入WTO的机遇和西方国家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在开放中谋求我国潜在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并通过各种适宜的产业振兴政策主动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创造动态比较优势,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而不是把目光单纯地局限在汇率改变的贸易作用上。 参考文献: 李健:我国外贸长期顺差原因、影响和需要研究的课题[J].中国对外贸易,2006年9月 曹垂龙:论人民币汇制改革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兼析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7月 曹永福:我国贸易弹性的模型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10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浙江民营企业应对垄断性跨国并购对策研究(1)论文

上一篇:

新疆农村城镇化建设探讨(1)论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